粉,反复捶打,塑形,烘烤,制作出光滑无比的气缸内模。
    每一次浇铸都如同仪式,铁水温度用特制的观火镜严格把控。
    巨大的气缸毛坯在沙坑中缓缓冷却,匠人们的心也跟着悬着。
    冷却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剥去外模,孙陶便带着几个最细心的徒弟上场。
    他们用油浸泡的细石,以及特制的长柄磨具,一点点,一寸寸地研磨内壁。
    研磨声沙沙作响,持续了数个日夜。
    最终,当手指滑过那光滑微凉的内壁时,孙陶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终于露出了笑容。
    另一边曲轴,连杆,飞轮轴等转动部件,对强度和同心度要求更是极高。
    匠人们利用张显弄出来的,用水轮动力的简易镟床,配合卡尺和角尺,小心翼翼地车削,打磨。
    每一个部件的重量平衡都进行了反复校验。
    公差的概念被张显反复强调,匠人们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渐渐明白了严丝合缝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人手依旧算是最精密的仪器,哪怕没有后世诸多的器具,这个时代的匠人们依旧可以凭借他们的双手打造出合适的东西。
    且精度不差。
    鲁大则负责起了橡胶件的切割与安装。
    硫化橡胶被裁成精确的窄条,嵌入活塞顶部的凹槽,形成弹性十足的密封环。
    他还用橡胶片制作了关键的管道连接密封垫圈。
    看着这些弹性十足,耐磨耐热的黑疙瘩成为机器的一部分,鲁大感觉无比神奇。
    而锅炉的制造是最耗材耗力的。
    厚实的熟铁板在水力锻锤下反复锻打延展,再由技艺最高超的铁匠铆接成型。
    炉膛内部结构虽算不上复杂,但烟道设计,受热面积最大化都需反复推敲。
    那小小的安全阀,更是由张显亲自督造,杠杆的支点,配重的计算,阀门的贴合度,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
    六月中旬,所有的核心部件终于摆在了巨大的装配平台上。
    老何,孙陶,鲁大等核心匠人屏息凝神站在前方。
    张显亲自指挥。
    “上底座!对正!”
    “吊装锅炉!小心!”
    “气缸就位!注意与连杆的连接销!”
    “飞轮!慢点,对准曲轴端头!”
    “连接进汽管,排汽管!橡胶垫圈务必压紧!”
    沉重的钢铁部件在滑轮组的辅助下缓缓移动,对接。
    锤子轻轻敲打着定位销。
    汗水浸透了每个人的衣衫。
    每一次对接成功,都引来一阵压抑的欢呼。
    当最后一个部件被装配紧实,一台通体黝黑,结构复杂,充满力量感的钢铁巨兽,静静地匍匐在了场地中央。
    它由坚固的铁架支撑,锅炉庞大敦实,气缸笔直矗立,飞轮厚重无比,连杆和曲轴精细,各种管道蜿蜒连接。
    尽管工艺远谈不上精美,处处可见手工锻打的痕迹和铆接的疤点,但在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力量。
    “加水!点火!”张显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学徒们迅速向锅炉内注入清水,水位达到预设高度。
    炉膛内,干燥的木柴被点燃,很快加入了精煤。
    鼓风机在人力驱动下,将强劲的气流送入炉膛,火焰瞬间由红转白,发出呼呼的咆哮声,舔舐着锅炉底部。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流逝。
    场内寂静无声,只有炉火的咆哮和锅炉内水被加热时细微的咕噜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锅炉上的压力表。
    那是张显设计的简易装置,利用一根铜管连接锅炉,末端是一个带有刻度的温度计。
    这个是他用体温表逆推出来的技术,制作难度甚至比眼前的这台蒸汽机还高。
    压力表的水银柱刻度线缓缓升高。
    老何死死盯着安全阀,手心全是汗。
    孙陶则反复检查着气缸活塞的连接处。
    鲁大则紧张地看着那些橡胶密封垫圈的位置。
    “压力…压力在升了!”负责观察压力表的学徒喊道。
    只见那水银柱,正以一种缓慢但坚定的速度,向上攀升。
    
第192章 :起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