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7章 :张显张子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张显的目光再次落回舆图,落在并州西北部那片广袤而标注稀疏的区域,西河郡,上郡,朔方郡之上。

    “借口?”张显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弧度:“何须借口?实情便是最好的理由!”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并州西北部:“并州亦不安稳,八郡之地仅有太原,上党,雁门,定襄四郡尚且安稳,云中郡眼下也只收复了不过三分之一之数。

    西北部草原人虽名义上归附,然其部族林立,反复无常,去岁冬寒,草原白灾,牲畜冻毙无数!今春青黄不接草原人饥馑,如同饿狼!

    其觊觎我并州丰饶粮草,铁器,布帛之心,不可不防!若此刻谴我大军尽赴中原平乱,那北疆定然空虚,成了胡虏南下寇掠的最佳时机!”

    他的声音变得激昂而充满说服力:“我等为太原郡,乃至整个并州,倾注了多少心血?新修的水渠灌溉良田千顷,工坊日夜不息产出铁器农具,学堂书声朗朗培育人才,流民安置点初具规模……这一切,就如同刚刚筑起的堤坝,经不起任何大的冲击!

    若我并州精锐尽出南下,谁来守卫这千里边塞?谁来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安宁?胡虏铁蹄一旦南下,生灵涂炭,并州经年心血将毁于一旦!这难道不是比冀州黄巾更大的祸患?”

    荀彧的眼睛亮了起来,韩暨更是连连点头:“主公明鉴!一旦有部落按捺不住南下试探,发现并州空虚,后果不堪设想!此非危言耸听,乃切肤之患!”

    张显走回主位,坐下,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敲定一个宏大的战略、

    “所以,我们的回复只有一个,并州军,不能动!非但不动,还要加强西北部防务!

    理由有三。

    其一,防御胡虏南下东进,保境安民,此乃边州之本!

    其二,并州初定,百废待兴,兵力捉襟见肘,实难抽调精锐远征。

    其三,并州亦需维持地方稳定,谨防黄巾乱匪流窜入境,或有不法之徒趁乱生事。

    此皆实情,朝廷若非要并州出兵,便是置并州百万军民安危于不顾!我张显身为使匈奴中郎将,此乃守土有责恕难从命!”

    他将“守土有责”四个字咬得极重。

    “至于朝廷可能的责难……”张显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文若,你的奏章,要写得有理有据有节!既要陈述并州面临的真实威胁,草原胡虏的动向边境防线的薄弱,本州维持秩序的压力,更要强调并州安定对朝廷后方的重要性。

    同时,表达并州并非袖手旁观,我们愿在力所能及之处为国分忧。”

    荀彧立刻领会:“主公之意,可是指……接纳流民?”

    “正是!”张显斩钉截铁。

    “黄巾乱起战火纷飞,冀州,豫州,甚至青徐之民,必然大量难逃北逃,其他地方的州郡距离我等太远无暇他顾,但冀州与我等相邻,这冀州之民必须稳妥安置!

    要记住!这些人不是乱匪,而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我等为何要修缮井径道?别忘了这一点!”

    韩暨荀彧两人肃然,拱手躬身一礼:“诺!”

    命令如风一般传遍晋阳城,传向太原郡的各个角落。

    这个刚安定下来的边郡,在天下大乱的序幕拉开之时,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不争锋,只筑城,不杀戮,只救人,不参与瓜分,只默默积累。

    数日后,洛阳,崇德殿。

    新任大将军何进看着手中来自并州的奏章,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奏章是荀彧的手笔,文采斐然逻辑严密字字珠玑,将并州描绘得如同在胡虏利刃与内部不稳的双重夹击下风雨飘摇的危卵。

    “……臣张显,顿首百拜,泣血以闻”

    “并州初定,疮痍未复

    若强令远征抽空根本,则内忧必起外患必乘,恐未至冀州而并州已非朝廷所有矣!”

    “然臣世受国恩,岂敢坐视?虽不能提兵南下,亲戮妖贼,然守土安民,保境一方,绝不容胡虏踏足汉地,亦不容黄巾流毒并州!

    此臣之职分,亦并州百万军民存亡所系!臣已严令边军,日夜戒备,修缮城防,广布烽燧,于州内整训郡兵,清查户口,严防死守。

    若朝廷体恤边臣之苦,允臣专事北防,则臣张显,必竭股肱之力,肝脑涂地,确保并州不为胡骑所破,亦不为黄巾所乱!

    待中原稍定,北疆稳固,臣自当亲率劲旅,听候大将军调遣,为国前驱,万死不辞!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奏章后面,还附了一份戏忠郭嘉整理的关于草原部落异动和并州防御现状的详细报告,数据详实触目惊心。

    何进将奏章重重拍在案上,脸色阴沉:“好一个张显!好一个‘守土安民’!字字句句都在推脱!说什么胡虏威胁,我看他就是拥兵自重,坐观成败!”

    下首的袁隗接过奏章仔细看了一遍,眉头也微微皱起,但语气相对冷静:“大将军息怒,张中郎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并州西北连接匈奴,鲜卑,确为边防重地。

    

第167章 :张显张子旭-->>(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