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7章 :基建基石(小女儿可爱遂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人敢质疑,默默地将不同配比的料堆配比,分别送入窑膛,层层码放整齐。

    “起火!鼓风要猛!”张显下令。

    窑口火焰升腾,鼓风皮囊在工匠奋力踩踏下发出沉闷的“呼哧”声,强劲的气流将火焰压向窑膛深处。

    张显紧盯着窑口的火焰颜色,心中默念着温度,橘红800°C……亮黄1000°C……接近白炽1300°C!

    这些可都是他弄炒钢炉弄出来的温度经验,加之还匠艺技能经验辅助,识温这种技巧他早就是手拿把掐。

    他需要达到并保持足以让石灰岩分解、并与黏土中的硅铝成分发生固相反应、生成硅酸钙和铝酸钙等水泥矿物的高温!

    “保持火力!鼓风不能停!”张显的声音不由的带上了上位者的威严,眼睛盯着窑口火焰。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下,他浑然不觉,全部心神都系在那窑炽热的火焰上。

    这是最关键的煅烧阶段,温度和时间决定了能否生成足够多的活性矿物。

    他命人取来几块预先准备好的、未经上釉的素陶坯,放在窑口不同距离处,观察其烧结和软化的程度,以此间接判断窑内温度区域,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原始的温度计。

    当然这并非是给他用的,而是用来指点工匠识温用的。

    数个时辰后,窑火渐熄。

    张显下令封闭所有窑门和烟道,让窑内缓慢冷却。

    这个“焖窑”过程同样重要,缓慢降温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矿物晶体结构。

    又过了一天一夜,窑温降至可触摸。张显亲自带着工匠,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一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窑膛内,不同区域的料块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标记“甲”的纯石灰石标注,大部分已分解成质地疏松的生石灰粉,轻轻一碰就碎。

    之所以烧纯石灰主要也是为了分辨这片区域的石灰石中有多少杂质,这次烧了以后他便确定了这片地区的石灰石纯度。

    “乙”,“丙”两个标注,石灰石与黏土的混合物烧结成了颜色深浅不一的硬块,但结构不均,有的地方硬如石头,有的地方却酥脆易碎。

    “丁”,“戊”两个标注,尤其是加入了铁矿渣的“戊”,烧结成的块体颜色更深接近灰绿色,质地看起来更为均匀致密,敲击时发出类似陶瓷的清脆声响!

    张显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他亲自用锤子小心地敲下几块“戊”区的烧结物,放入石臼中,加入少量水,奋力捣磨。

    坚硬的烧结块在他的重击下逐渐碎裂,最终被研磨成细腻的灰绿色粉末。

    “取水来!还有干净的河沙!”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工匠们立刻端来清水和一盆筛洗过的细沙。

    他取过一块平整的石板,将研磨好的灰绿色粉末与沙子按大约三份粉一份沙的比例混合,然后缓缓加入清水,用木片快速搅拌。

    灰绿色的粉末与水相遇,迅速发生反应!混合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稠、凝结,散发出微微的热量。

    他立刻将黏稠的浆体刮到石板上,抹平。

    “快!把另外几种配方的粉也磨细,同样配沙、加水,抹在旁边做对比!”他吩咐道。

    工匠们也立刻行动了起来。

    很快,石板上并排出现了几块灰浆试块,纯石灰砂浆(标记甲)、

    不同比例石灰黏土烧结粉砂浆(乙、丙、丁)、

    以及张显亲自操持的灰绿粉砂浆(戊)。

    时间一点点过去。

    纯石灰砂浆(甲)表面慢慢泛白、干燥,但用手指一按,还能留下明显凹痕。

    乙、丙、丁号砂浆硬化稍快,强度有所提升,但差别不大。

    唯有戊号灰绿砂浆,颜色最深,凝结硬化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不到一个时辰,表面已变得相当坚硬,手指用力按压也难以留下痕迹!

    张显强压住心头的激动,又等了一日。

    次日清晨,他再次来到石板前。

    戊号试块表面已完全干燥,呈现出一种深沉均匀的青灰色,质地坚硬,敲击声清脆。他用小锤轻轻敲击边缘,试块应声而断,但断面致密,颗粒结合紧密,远非其他几种疏松易碎的砂浆可比、

    “取水来,浸泡!”他下令。

    几块试块被分别放入盛满水的陶盆中。

    纯石灰砂浆(甲)入水不久,边缘便开始软化、崩解。

    乙、丙、丁号砂浆浸泡半日后,也出现了明显的软化迹象。

    唯有戊号灰绿砂浆试块,在水中浸泡了一整天,取出后擦干表面,依旧坚硬如初!用小刀刮擦,只留下浅浅的白痕!

    “成了!”张显看着手中这块在东汉末年诞生的、最原始的水泥砂浆试块,长长

第127章 :基建基石(小女儿可爱遂加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