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以朝廷体制兜住地方精英,将这群原本可能反复无常的藩主,收编成“帝国藩屏”。
    当日午后,封爵诏令宣读,赏地、赐田、分工、设制,步步稳妥。
    不到两个月,全日本的旧大名已九成入藩,皆递表誓效明廷。
    所有藩主被削去实权,重新授以地方行政官衔,按等级编入文、武职官体系,仅保留象征性封号和部分俸禄。
    同时,大量儒生、官吏、工匠、商贾自明土渡倭,建立书院、督学馆、明制工坊、钱庄、监营司,使各地行政、经济逐步与中土接轨。
    徐闻深知文化同化胜于武力征服,于是设立“皇明书院”,在东都设三大学堂,教授汉文、四书五经、律令制度与农本理政之道。
    日本原有的寺院学问所被改为“县学”,并入皇明教统。
    令降将之子必入官学,学习明制,接受礼教训导。
    大量日本少年开始改用汉名、着明服,甚至在东京街头以“孔子曰”作答。
    京都贵族妇人以能读《大学》《礼记》为荣,日本社会上层渐染儒风,礼仪制度亦大为整肃。
    为了根除反抗根源,徐闻迅速整编倭地兵制。
    原幕府军被分拆编入明军体系,改制为“征东协军”,统一训练、统一指挥;
    明军设立“都察司”督察地方武装动向;
    禁止私设兵营、私养武士,凡持兵不报者,视为叛逆处死。
    而面对顽固不降的残余势力,徐闻采取分区清剿、连坐压制与政治招抚并用之策。
    最著名的是“关东余孽三年剿灭战”。
    那些逃入深山或联合海盗骚扰海岸的旧幕府死忠,被分为十三股势力,活动于箱根、日光、越后、佐渡等地。
    徐闻任命孙子徐昭为“东征使”,统领五万兵力,分批扫荡。
    对顽抗者:焚寨灭营、斩首示众;
    对动摇者:劝降纳编,封为佐将,令其子送往东京为质;
    对归顺者:赏赐田土,允其归耕。
    一年之内,残敌尽平。
    远在北京,成化帝朱见深,收到越王府奏疏后的反应,亦是满意非常。
    他对身边太监说:“相父之策,不在于取国,而在于守人,能得人心之地,方可为久远之业。”
    随即下旨:“准越王府设‘东瀛宗藩录事司’,专录各藩功绩与治绩,若有能者,许其子孙赴京入仕。”
    又传太常寺重修明史,增设“平倭列传”,以记此番征东功绩。
    数月之后,东瀛各地重新恢复市集,京都宫邸开设书院
第1036章 帝国藩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