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捻。
    杨士奇则一脸平静的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眼皮微抬,静待下文。
    朱祁镇将三人的神色尽收眼底,这才不疾不徐地开口道:
    “朕在想,可否在内阁之下,设一集贤馆,遴选一批最优秀的青年进士、翰林。他们平日里可专心研习历朝典章,分析天下政务之得失,为内阁的决策提供更详实的参考。”
    “如此,集贤馆既能为三位先生分忧,又能为我大明储备栋梁之才,不知先生们以为如何?”
    朱祁镇话音落下,暖阁内立时无人应声。
    杨士奇端着茶盏的手停在半空,杨溥脸上的倦意一扫而空,而杨荣,则是又长叹了一口气缓缓闭上了眼睛。
    集贤馆……
    唐时,太宗皇帝于宫中设“文学馆”,遴选天下贤才为学士,以备顾问,一时才俊云集,号为“十八学士”。
    后高宗时期,文学馆改设“弘文馆”,承其制而扩其用。
    至玄宗开元年间,先于乾元殿设“丽正殿书院”,后于开元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迁于光顺门外,遴选大儒为学士,官高位崇,名为修书,实为顾问。
    宰相许国公苏颋、张说皆曾领集贤院事,陆坚为集贤学士,一时经天纬地之才,皆汇于此。
    相对于本朝来说。
    那不仅仅是一个修书的衙门,那是直属天子、绕开三省六部、为皇帝提供最直接智力支持的“内廷翰林院”!
    好一个“集贤馆”!
    你看这理由,何等的光明正大——为内阁分忧,为国家储备人才。
    你看这名号,何等的古雅正统——上承盛唐之风,下启百年之治。
    他们身为当朝大儒、内阁大学士,能拒绝吗?
    拒绝,就是否定太宗玄宗的文治之功。
    就是打压青年才俊,就是不为国家长远计!
    这事如果明日皇帝在朝会上提出,或者传扬出去。
    任何一顶帽子,都足以让他们在士林中间身败名裂。
    可若是同意……
    他们都不是傻子。
    什么为内阁分忧?
    陛下分明是想在内阁之外,建立一个新内阁!
    想培植他自己的帝党!
    原来陛下这几日表现出的所有谦恭与好学。
    都只是为了此刻的这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