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章 咱们也去诏狱沉淀沉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

    是不是也能去诏狱中沉淀沉淀?

    说不准儿也能有所精进!

    ......

    有了确定的框架和大体的方向,科考的一些内务很快便沟通完毕。

    明经的题目,除了大多数的基础题之外,他们选定了几道稍微有些困难的晦涩言论作为区分人才的分水岭。

    主要用作考察基本的学识与人格品性。

    而对策的题目,则是扶苏直接以被姜承奕分出的《礼记·曲礼上》中的一句话为题目。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是姜承奕在狱中特意为扶苏圈出来的一句话。

    这句话在大秦,被解释为愚民理论。

    即是可以让百姓做事,而不能让他们知道缘由。

    即为将百姓当成是一个工具人。

    而姜承奕做出的解释则是。

    百姓能做到的事就让百姓做,百姓不能做到的话就让他们知道原因。

    姜承奕跟扶苏讲过。

    若是要考察对策题。

    以这句话是最能看清楚一个人的才学、道德与治国理念的。

    也是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适合造反的。

    因为有着愚民思想的人,是绝不可能跳出统治者的视角,和百姓共情的。

    但反之,却代表他至少是拿百姓当人的。

    所以姜承奕跟扶苏说。

    若是当真有在考场之上遇到能将此题从正确的角度回答出来的。

    最好是可以将其招揽到造反班子之内。

    甚至不用继续参与考试了。

    这样的人。

    哪怕是让他直接去做大秦的丞相,他都一定能胜任!

    话说这么满。

    其实是因为姜承奕也没抱太多希望。

    这个年代,能看透这句话真正意义的人,绝对是屈指可数!

    在第一次科举就能碰到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无异于是大海捞针了!

    扶苏倒是不知道姜承奕所想。

    他只是觉得,这句话的确很能看出人的品性。

    而且姜承奕让他这么去做,肯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所以扶苏想都没想。

    就直接指定了这道题作为对策科的考试题目。

    而大儒们在思索几分后,也都纷纷点头同意。

    其实之前的儒家大儒们也不敢妄下定论,来说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在看了姜承奕留下的注释之后,他们便是恍然大悟。

    也知道了这句话若是用来做第一次科考的对策科的题目,是有多么的巧妙!

    ......

    与此同时。

    田雨那边也按照扶苏的要求,将外务已经全部沟通完毕。

    他已经和各方确保了,各县乡都会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得到题目。

    随后同时进行开科考试。

    这样既能避免各地考官漏题泄题,又能尽可能保证不会出现一名考生去往两地,考两次试的情况发生。

    这一切还都要仰仗姜承奕所发明的造纸术。

    有了轻便的纸张提前抄录卷纸,才能做到如此保密,保证不提前泄题。

    便可以尽可能保持首次科举县试的公平。

    而扶苏等人则是从咸阳南下,一路行至了徐州的治所。

    他们要在这里监督一场考试。

    为天下做表率,开先河!

    ......

    而扶苏不知道的是。

    一位原本应当在未来大放异彩,甚至青史留名的,汉朝第一丞相。

    现在时任沛县主吏掾的文吏。

    正焦急的。

    等待在科考的考场之外。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