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什么想法?”
曹辛夷在白板上画了几个简单的框图,虽然不如姚浮萍那么专业,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他说,既然传统的锁机制和队列管理都会带来性能瓶颈或潜在风险,为什么不试试他之前研究过的那个……嗯……‘惰性的事务链’的概念?虽然还不成熟,但似乎能绕过你们现在遇到的时序冲突问题。”
姚浮萍看着白板上那略显稚嫩却角度清奇的草图,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姚厚朴虽然沉默寡言,但在技术上的直觉和想象力,有时连她都自愧弗如。这个“惰性的事务链”的思路,确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向。
林晚也若有所思地看着白板。这个思路与她之前考虑的某种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巧妙,也更大胆。
曹辛夷画完,放下笔,拍了拍手:“我就是个传话的,具体行不行,还得你们两位专家判断。你们继续,我不打扰了。”她说完,便干脆利落地转身离开,仿佛真的只是来送个文件,顺便捎句话。
工作间里重新只剩下姚浮萍和林晚两人,但气氛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姚浮萍盯着白板上的草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着,陷入了技术层面的思考。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第一次主动转向林晚,虽然语气依旧有些生硬:“关于这个‘惰性的事务链’……你觉得可行性有多少?”
林晚略微沉吟,走到白板前,拿起另一支笔,在曹辛夷画的草图基础上,添加了几个关键节点和数据流向的标注:“概念上可行,能从根本上规避我们争论的时序问题。但实现起来有几个难点需要攻克:一是状态一致性的保证,二是回滚机制的设计,三是……”
她条理清晰地列出了几个核心挑战。
这一次,姚浮萍没有立刻反驳,而是认真地听着,甚至偶尔还会补充一两点。争论的焦点,从“谁对谁错”,不知不觉转移到了“如何解决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上。
尽管两人之间的隔阂依然深重,说话的语气也谈不上友善,但至少,她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围绕技术问题本身的交流。
姚浮萍重新坐回电脑前,双手放在键盘上,却没有立刻开始敲击。她沉默了片刻,忽然低声说了一句,像是在对林晚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厚朴那小子……倒是会挑时候。”
林晚没有接话,只是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开始针对这个新思路,构建更详细的测试用例。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工作间里,键盘敲击声和白板笔书写的声音再次响起,虽然依旧稀疏,却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了对抗的张力。
曹辛夷的这次“偶然”到访和看似不经意的传话,如同一剂恰到好处的润滑剂,暂时缓解了齿轮间最剧烈的摩擦。而姚厚朴那个来自角落的、未被重视的灵感,则意外地成为了打破僵局的钥匙。
重构的工作,依然艰巨。但前行的道路上,似乎终于出现了一条隐约可见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