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真心实意地夸奖道。
“是林工您准备的材料好!”小赵挠了挠头,又压低声音说,“您不在的时候,姚总工那边派人来问过几次数据安全规范解读的事情,好像他们那边有个新项目遇到了点合规问题。”
姚浮萍?林晚心中微动。以姚浮萍的技术实力和团队配置,一般的合规问题根本无需咨询她这个“边缘”部门。这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试探,或者说,是技术层面遇到瓶颈后,向外寻求不同思路的可能。
“我知道了。你把相关资料整理一下,我稍后看看。”林晚没有多问,平静地吩咐道。
重新投入工作的节奏很快。公益科普的项目在继续,琐碎而充实。海外之行的余波,也以另一种方式悄然显现。
几天后,林晚收到了来自龙胆草助理转发的邮件,是董事会秘书处发出的会议纪要摘要。其中提到了海外业务拓展的初步成果,并特别指出“在建立本地信任关系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沟通策略”,虽未点名,但知情者都能猜到这与林晚的贡献有关。
这算是某种形式的官方认可吗?林晚看着邮件,心情平静。她并不期待额外的奖赏或关注,这种不张扬的肯定,反而让她感到舒适。
下午,她被邀请参加一个跨部门的线上协调会,讨论一款即将推出的面向老年用户的简易版APP的数据隐私设计。参会者除了她这个“公益科普”代表,还有姚浮萍团队的产品经理、法务部同事,甚至还有一位从九里香部门抽调的用户体验研究员。
会议中,当产品经理纠结于如何在简化操作的同时不降低安全标准时,林晚结合在海外讲解“五彩绫镜”核心理念的经验,以及平时接触到的老年用户真实困惑,提出了几个将复杂安全设置转化为直观、易理解选项的建议。
“比如,与其让用户选择‘是否允许后台数据加密’,不如换成‘是否开启隐私保护伞’,并用图标清晰展示开启和关闭的状态。”林晚解释道,“安全不能以牺牲易用性为代价,尤其是对特定用户群体。”
她的建议得到了法务和用户体验研究员的一致认同。姚浮萍团队的产品经理虽然对“隐私保护伞”这个略带“幼稚”的称谓有些犹豫,但在听取了林晚关于用户认知和心理接受度的分析后,也表示了可以考虑。
会议结
第235章余波与基石-->>(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