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数据……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透着诡异。
她没有声张,而是调取了更详细的访问日志和网络流量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她发现这个测试账户的访问行为模式,与正常的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存在明显偏差,更像是一种有目的的、小心翼翼的探查。而且,这些访问尝试都巧妙地避开了安全策略中设置的主要告警阈值。
这不是普通的技术问题,这很可能是一次隐蔽的内部数据窥探。
林晚没有立刻向杜仲汇报。她需要更确凿的证据,也需要考虑如何汇报才能引起重视,而不是被当作小题大做或者"新人过于敏感"。
她利用自己对新版"五彩绫镜"加密协议的理解(这是她在研发部参与项目时掌握,但按理说调岗后不应再频繁使用的知识),编写了一个微小的监控脚本,悄悄地部署在了该数据分析工具的后端。这个脚本不会影响工具性能,但能更精细地记录下该测试账户的所有操作细节和上下文环境。
同时,她开始反向追踪那个非常用IP地址。这需要更高的权限和更复杂的网络分析工具,她目前的账户权限不足以完成。她想到了姚厚朴。这位技术天才虽然寡言,但在之前的危机中,他曾展现出强大的追踪能力,并且,他似乎对纯粹的技术挑战更感兴趣,相对不那么在意她的过往。
犹豫再三,林晚给姚厚朴发去了一条加密的内部通讯消息,内容很简洁,只说明了发现异常访问模式,并附上了那个IP地址的部分信息,请求他协助进行更深度的溯源分析,并隐晦地表示希望暂时保密。
消息发出后,她有些忐忑。她不确定姚厚朴是否会回应,甚至不确定他是否会因为她的"越界"行为而感到不快。
处理完这些,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办公室里的同事早已走光,只剩下她工位上的台灯散发着孤零零的光晕。
她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数据安全部的工作,远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这里同样是一个战场,只是更加寂静,更加考验耐心和洞察力。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志记录背后,可能就隐藏着致命的威胁。
她点开那份《关于构建公司级动态数据安全防御体系的初步构想》,在"内部威胁感知"的章节下,补充了刚才发现的这个案例。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而她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关闭文档时,她注意到内部通讯软件上有一个未读消息的提示。
是姚厚朴回复的。
只有一个字:"查。"
紧接着,又发来一条:"权限已临时提升。用完收回。"
没有多余的询问,没有质疑她的动机,只有最直接的技术支持。
林晚看着屏幕上那简短的回复,心中微微一暖,随即又被更强烈的责任感取代。她深吸一口气,重新坐直身体,双手放回键盘。
无声的战场,她已经踏入。接下来,就是找出那个隐藏在正常业务流量下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