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
周延儒借着崇祯四年的科举舞弊案,大肆攻讦温体仁一党。
其中,温体仁的同乡姻亲闵洪学被拉下马,被迫辞官回乡。
而温体仁自然也不甘示弱,他表面不动声色,转而借武举一事暗中发挥,影射周延儒参与舞弊。
说起武举,这还是崇祯皇帝亲自牵头,采取的重大改革。
朱由检看见日益猖獗的贼寇,感念麾下的武将不堪一用,决定培养属于一批真正听命于自己的武将。
此前,朱由检命人整顿京营失败了,改革触动了在京的利益集团,导致众多勋贵集体上书,纷纷抵制改革,怨谤纷然。
在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中,改革先锋李邦华被赶下台,黯然离京。
眼见京营盘根错节,难以改制,于是皇帝只能另起炉灶,设立了武举。
虽然明代一直有武举,但崇祯这次把武举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仿照科举殿试,直接搞了个武举殿试出来。
中式者一共有三十二人,其中能抡百斤大刀者,仅有两人。
这两人就是王来聘和徐彦琦。
但是,就在武举殿试按部就班举行的时候,出现了重大变故,同样能抡百斤大刀、武艺高超的徐彦琦竟然落选了。
一时武科举子们愤愤不平,议论纷纷,认为出现了舞弊。
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闻讯大怒,第一次开武举殿试,竟然就出现舞弊,这是专门跟他对着干呢?
于是崇祯帝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然后又命人主持复试。
复试后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
最终,王来聘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
朱由检看着武艺过人的王来聘大喜过望,当即给他连升十四级,授副总兵一职。
文试和武试都相继出现了舞弊,这成为了朝廷之上党争攻伐的最佳利器。
周延儒和温体仁两派人马在朝堂之上,互相攻讦,骂得是不可开交,完全将军国大事抛在了脑后。
而如今,到了推举总督人选的关键时刻,这种党争,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
周延儒率先站了出来,他推荐的是时任大名兵备道的卢象升。
他推荐的理由倒是冠冕堂皇,说卢象升文武双全,战功卓著。
但明眼人都知道,周延儒推荐卢象升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俩都是同乡,都是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而温体仁就含蓄多了,他倒是没有立刻站出来反对。
反而朝着身后使了个颜色,示意御史史范、高捷等人站出来,替他打头阵。
温体仁一党甚至都不懂兵事,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但凡是周延儒推荐的人,他们就必须反对。
卢象升这个名字,虽然大家都有所耳闻,据说确实有勇有谋,是个人才。
但也正因为其是个人才,就更不能让他成为周延儒的臂助!
什么剿匪不剿匪的,和咱们这些京师部堂官员有什么关系?
为了和卢象升打擂台,温体仁一党推出的人选是,时任山东巡抚的朱大典。
朱大典是浙江人,作为浙江同乡,朱大典在政治倾向上,天然地与温体仁的“浙党”,更为亲近。
朝堂之上,再次乱作一团。
各党派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吵得是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龙椅之上的崇祯,看着底下这帮丑态百出的臣子,只觉得一阵心力交瘁。
他把这些人,全都否了。
本来,在他心中的最佳人选,是洪承畴。
可洪承畴,此次在宁夏围剿巨寇江瀚时却损兵折将,纵寇逃脱,这让生性多疑的崇祯,不敢再对其委以重任。
思来想去,崇祯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个名字,陈奇瑜。
“够了!”
崇祯猛地一拍龙椅,打断了所有的争吵。
他站起身,乾纲独断道:
“朕意已决!”
“擢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视贼所向,随方剿抚!”
就这样,明代中后期,文官系统里名义上最大的官职,五省督师,大明剿匪总司令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