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猛地一拍大腿,高声叫好,这等兴教大事最是符合他的作风。
    “琰哥儿。”
    “这么做,动静是否太大了?”
    贾母那一双朦胧老眼猛地睁开,注视着贾琰。
    不单单是她,贾赦、贾珍也有些欲言又止,建设一所西山书院,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西山林海苍茫、烟光岚影、四时俱胜,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为它四时的景色所倾倒,游玩赏乐其间;或为之留下题咏,为胜境增辉。”
    “暂绝去来心,西山一片林。枯根滴泉响,嫩蝶抱花沉。日午蝉声懒,庭荫榻迹深。白云如有意,穿竹伴清吟。此等风景名胜之所建设书院,必将为国人百姓赞扬。”
    “本侯来日亲自登大明宫,求取太上皇墨宝,为书院定名。”
    迎着几人目光,贾琰淡然道。
    “呼!!!”
    贾母、贾赦、贾珍这才松了一口气。
    “琰哥儿。”
    “方才那诗可是你新作的?”
    贾政目光灼灼的盯着贾琰。
    在场不少人都注意到了那首诗,李纨、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探春美眸直放光芒。
    这首诗以即兴吟咏方式,通过物我交融、借景写情手法,反映了诗人心亲泉石,追慕恬宁的古雅臆境,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贴切事物的亲和力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
    全诗犹如一幅令人向往的西山消暑清吟图展现在众人面前,让人不禁心中对西山有了向往。
    “是权当做是吧。”
    贾琰本想说是诗人陈志岁所做,可陈志岁是近现代诗人,还得200多年后出生,索性认了下来。
    “琰哥哥。”
    “此诗可有名?”
    林黛玉忍不住问道。
    “《夏栖西山》。”
    贾琰脱口而出。
    “好一个《夏栖西山》,想来是你前些日子去西山看望敬兄所作。”
    “世人只知武侯军略无双,殊不知琰哥儿文韬亦是一绝,今日才展露出来。”
    “我这个做叔父的深感惭愧啊!”
    贾政感慨不已,这首诗他从未听说过,除了贾琰所做,再无旁人可能。
    ‘.’
    贾母等人愈发错愕不已,没曾想贾琰还有这一面诗词才华。
    李纨、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探春不由自主的在心中念诵这首《夏栖西山》,愈发对贾琰的才华感到惊讶,这样的诗词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
    “琰哥儿。”
    “西山书院是个什么章程?”
    贾赦没有去管那些诗词,径直问道,他敏锐的察觉到这一手的不简单。
    国朝虽不比前宋重文轻武、前明以文御武,却也是文人理政,倘若西山书院落成,哪怕贾家日后出不了武勋,能够走出一些举人、进士,那也不至于让家族衰败如斯。
    “这件事还要有劳珠大嫂子、蓉哥儿媳妇。”
    “啊?”
    突然被点名的李纨、秦可卿有些不知所措。
    “李家本为金陵名宦,珠大嫂子的亲父,守中先生可是昔日的国子监祭酒,门生遍天下。”
    “若能请他来担当西山书院山长,何愁没有名师、学生。”
    “蓉哥儿媳妇的亲父是工部营缮郎,自可负责西山书院营建诸事。”
    微微一笑,贾琰补充道。
    “妙极!!!”
    贾政最先反应过来,自己的亲家可是声名响彻士林的前国子监祭酒。
    “确实不错。”
    贾赦、贾珍赞同道。
    “这”
    李纨、秦可卿都有些傻眼,这怎么还叫上爹了。
    “珠大嫂子。”
    “还要劳烦你书信一封往金陵。”
    “兰哥儿继承了先珠大哥的文才,现下已经蒙学过了,平日里锻炼筋骨,学业上同样不能懈怠,若无名师教导,学习《四书》,怕是会浪费了他的天分。”
    “我这就修书一封给爹爹。”
    一听到关系贾兰,李纨想也没想,答应下来。
    “好。”
    贾琰接着看向秦可卿:“蓉哥儿媳妇,听闻秦大人生活清苦,为人守正,浸淫官场多年,屡受打击。”
    “既已过了知命之年,何不退了工部差事,教养子嗣,含饴弄孙。”
    “西山书
第一百二十章:西山书院,布局文官的重要一步!-->>(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