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七十岁的金奶奶拄着拐杖,拉着十六岁的孙女金智雅,正跟金钟民打听消息。
金奶奶的儿子早逝,家里就剩一个孙子,是她眼里的命根子,连冻着都舍不得,更别说让去陌生的南华。
“钟民啊!你跟我说句实在话,喜善和智允她们在那边,真的没危险?”
“没有危险,真的有危险的话,喜善也不会寄钱回来了。”
“不过女孩子去南华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要不你让你家的孙子去吧!”
“男孩子吃点苦,没什么大不了的。”
金奶奶听到金钟民的话后,下意识的握紧孙子的手,委婉的拒绝了。
“智雅这孩子,打小就懂事,让她去南华,也心疼,可咱没办法。”
“孙子可是金家的根,要是让他去,万一出点事,我怎么跟地下的儿子交代?”
“智雅是丫头,去了南华要是成了,还能寄钱回来给我的孙子买米,要是不成的话。”
金奶奶顿了顿,抹了把不存在的眼泪,继续说:“家里也能少一张嘴吃饭,我的孙子也能多喝碗粥。”
金奶奶的这话,让周围几个妇人都点头附和。李婶正给自己的儿子补鞋子,针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格外认真。
“可不是嘛!”
“之前我们谁也没去过南华,不知道那边是好是坏,万一孩子去了,遇着兵荒马乱,或是被人骗了,这辈子都见不着了。”
“男孩子以后要撑起这个家,传宗接代全靠他,说什么也不能让男孩子冒这个险。”
李婶看向自家的女儿,语气软了些:“美恩,娘不是不疼你,可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你弟以后要娶媳妇、盖房子,都得花钱。”
“你去南华,是替家里挣钱,也是帮你弟,等以后家里条件好了,娘再想办法接你回来。”
金钟民房子的外面,棚户区里最穷的崔家,崔婶正劝女儿崔恩娜:“恩娜,你就听娘的,去南华吧。”
“你哥马上要娶媳妇,钱还没凑够,家里的粮缸都快见底了,你去了要是能寄钱回来,你哥结婚的钱就有着落了,说不定,我们全家也不用每天都挨饿了。”
崔恩娜今年才十五,比金喜善当年去南华还要小,眼里带着怯意,却还是点了头:“娘,我去。”
“我哥是家里的根,不能让他去冒险,我去就好,要是我没寄钱回来,你们就当没生过我,省得拖累家里。”
崔大婶听了,想说什么,最后却什么都没说,只是轻轻的拍了拍恩娜的后背:“别胡说,娘盼着你好好的,盼着你寄钱回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更坚定了“送丫头去”的想法,没人愿意拿家里的“根”去赌,丫头去了,成了是福气,不成,也能给家里减轻负担,这是眼下最实在的选择。
太阳渐渐落下,金钟民门口的人慢慢散去,在回家的路上,没人再讨论“要不要让儿子去南华”,仿佛“送丫头去南华”,已经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那是贫困里唯一的希望,也是重男轻女的现实里,最无奈却又最“合理”的选择。
在韩国有人想尽办法前往南华,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也有人费尽千辛万苦离开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