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王修,问道:“粮草筹措得怎样了?”
    为了供应刘义真的十万军民东出,几乎把长安府库的存粮都给掏空了,但刘义真离开柏谷坞时只带了回到长安的口粮,如今北上,自然需要王修为他筹措粮草。
    “回禀世子,下官在民间征粮,京兆王氏、杜氏、韦氏等士族踊跃捐献,共计得到粟、麦等各类谷物三十万斛,随时可供世子取用。”王修略带自得。
    三十万斛,已经超过了雍州七郡一年能够收到的田租。
    关中士族之所以如此积极,也是听说了河洛大捷,对未来的刘宋王朝更具信心,自然舍得加码下重注。
    刘义真闻言,既喜悦,又为难。
    人情债最难还,关中士族如此支持自己,并非不求回报,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
    ‘罢了,债多不愁。’刘义真自我安慰。
    “王公办事得力,有宰辅之才。”该夸还是得夸,没有王修筹措的三十万斛粮草,刘义真哪能与拓跋嗣争夺胡夏的妇孺、牲畜。
    王修心中暗喜,他这人,不贪不占,但也有私欲,便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官居相位,青史留名,刘义真夸他有宰辅之才,无疑是说到了他心里的痒处。
    “但为世子效力,下官不敢懈怠。”
    二人携手入城,刘义真问及朔方的局势,王修如实道:“下官不久前才收到消息,赫连璝兵败之后,为赫连定所杀,赫连定自立为大夏天王,如今驻扎在了高平川。”
    刘义真闻言皱起了眉头,他原以为胡夏已经是一盘散沙,没想到赫连定竟然能够重整旗鼓。
    ‘想不到赫连昌早早被杀,也没有改变赫连定统领残部的命运。’
    刘义真当然不愿意看到赫连定在高平川站稳脚跟。
    一方面,晋、夏是盟友,胡夏如果没有灭亡,刘义真就没有理由吞下胡夏的遗产。
    另一方面,高平川毗邻安定郡,如果胡夏残部云集于此,理论上是可以作为关中的屏障,但人心隔肚皮,这个所谓的
161再回长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