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33攻敌必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洛阳至历阳,将近一千五百里的路程,求援信交到刘裕手上,都需要十天半月,没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水军开不到河洛,到时候只怕黄花菜都凉了,这纯属无用功。

    谢晦笑道:“世子有所不知,臣此举,并非是期待宋王的援军,而是为了让魏人明白世子的决心罢了。”

    刘义真闻言双目一亮:“谢卿的意思是说,广派信使,好让魏人知晓?”

    “正是!”

    “好!就依谢卿之策行事!”刘义真当即拍板。

    他自问,如果自己是魏军主帅,见到晋军又是搭设浮桥,又是要征调水军北上,做出一副要将他们困死在河南的姿态,恐怕也会坐立不安。

    当然,信使作为俘虏,不会有好下场。

    但是慈不掌兵,将帅岂可妇人之仁,相较于强攻山寨带来的巨大伤亡,几名信使的性命确实无关紧要。

    “世子英明。”众人齐声道。

    他们同样赞成这个计划。

    刘义真立即给刘裕写了十封内容相同的家书,他在信里提及魏军执意坚守山寨,自己只得攻其必救,准备渡河北上,进攻河内郡,请求刘裕能够调派水军北上,封锁黄河。

    但刘义真并没有在信纸上留下暗记。

    他曾经同拓跋焘有过书信往来,刘义真清楚拓跋焘的笔迹,想必北魏同样也知晓了他的笔迹。

    有了书信,想要临摹笔迹的话,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所以刘义真在北上前,就与刘裕约定,如有书信往来,需得附上暗记,以此辨别真伪。

    东魏时,高王就曾与侯景约定暗记,然而在高王临终时,叮嘱高澄要小心侯景,一旦侯景谋反,就派遣慕容绍宗领兵平叛,唯独忘了将暗记的事情告诉儿子。

    高王死后,高澄以高王的口吻写信给侯景,招他入朝,侯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破绽,清楚高王已死,他也兑现了昔日的豪言‘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立即发动叛乱。

    哪怕有信使平安抵达历阳,把信交到了刘裕的手上,刘裕没有见到暗记,必然不会出兵

133攻敌必救-->>(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