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真在尚书台观政,他不像刘义康一般,没有半点基础。
在彭城时,就以读书为乐,原时空中,他曾自夸:吾少览篇籍,颇爱文义。
也确实留下了许多诗歌散文。
前些日子,刘义隆主动找到刘义真,请求来到尚书台,学习如何处置政务,也是在为将来做准备。
刘义真答应了他,也觉得将来兄弟、子侄在受到重用前,都必须先经历一段观政期,以培养实务能力,一如明代的进士观政制度。
免得有人到了地方,只知书中的大道理,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百姓。
刘义隆听说刘裕要来,也带了点喜悦,因为刘义真的关系,刘裕对他的态度缓和了许多,刘义隆虽然依旧得不到宠爱,但也不再惧怕父亲。
“阿兄,父亲何时能来?”
“应该会在年末。”
刘裕入朝,无疑是一件大事,需得安排妥当了留守事宜,以及确定随从人员,护卫的军队,才能启程。
又加之刘裕提起太妃萧文寿也将一并南下,老人家受不了舟车劳顿,队伍自然就走得慢。
刘义真说罢,把信转交给了刘义隆,说道:“父亲同意了由叔父外镇荆州。”
刘义隆大喜过望,他还一直担心刘裕执意让自己前往江陵。
低头看着来信,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刘义真的,但刘裕也在信里询问了刘义符、刘义隆、刘义康的现状。
刘裕仅仅只是捎带问了一句刘义隆,便让他有些心花怒放。
“阿兄,我想自己回一封信,告诉父亲这段时间观政的心得。”
“你也是父亲的儿子,儿子给父亲写家书,又何必征求兄长的同意。”刘义真说罢,站起身来:“就在这写吧,我先去探望叔父,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老人家。”
刘义隆点点头,乖巧地伏案回信,刘义真则直奔竟陵公府。
汉代时,司空为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三国时,仍与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合称五府。
入晋以后,司空沦为虚号,仅是给大臣的加官、赠官,并没有具体职责。
刘道怜虽然贵为司空,但真正的差事是督管京口武人,他如果不去京口,而是留在建康,其实与赋闲无异。
“侄儿拜见叔父。”
“车士公务繁忙,今日怎么来了我的府上?”刘道怜并非阴阳怪气,他也当过尚书令,知道政务的繁重。
“回禀叔父,父亲递了两道奏疏,一道请以叔父出镇荆州,为荆州刺史,另一道则是自请朝见天子。”
“阿兄要来了?”刘道怜坐直了身子。
刘义真颔首道:“不错,太妃也将同行。”
刘道怜听刘义真提及太妃,双眼红润,有些失神,他喃喃自语道:“母亲.”
曾经一起经历的清贫生活,造就了他们母子的深厚感情,如刘裕、刘道怜,就是有感于萧文寿抚育自己的艰辛,所以才会格外的孝敬她。
不过,这种孝顺注定很难在刘家二代的身上看到。
“叔
104相处-->>(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