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几乎无险可守。
所以王仲德一个晚渡的北人,才会以将士思乡为借口,坚决反对刘裕迁都洛阳。
至于长安,则太偏了,而且东晋与北魏以黄河为界,中原、江南的赋税很难通过水运输送到关中。
寡妇渡大捷后,刘裕曾答应调拨给刘义真一批钱粮,但是走陆路运输,直到前些时日才入了潼关。
至于彭城,这是一个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同时地理位置也有点偏,距离关中太远,影响力有限。
既然建康、洛阳、长安、彭城都不是都城的最佳之选。
刘义真就把目光放在了襄阳,考虑劝说刘裕把襄阳重新并入荆州,以襄阳为刘宋临时的都城。
他之所以会想到襄阳,是因为这地方太合适了。
襄阳位于东晋(刘宋)疆土的中心地带,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有利于赋税的输送。
其次,襄阳位于长安、洛阳的后方,不必直面北魏的军事威胁。
而且襄阳不同于彭城,汉水犹如一条彩带,环绕了整座城池,襄阳之险固,蒙古人最有发言权,他们前后攻打了四十四年,最后一战,围困襄阳长达六年,方才破城。
当然,刘义真考虑襄阳,绝不是因为它的险固。
一旦长安、洛阳有事,也能速发大军救援。
同时,襄阳地处长江中游,一旦江东有变,也可顺流而下,不出数日,便可兵临建康城下。
这也是为何自东晋以来,建康朝廷都在不遗余力地削弱荆州。
刘义真迁回雍州流民,可以加速关中地区的复兴。
而襄阳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理位置又很安全,刘裕如果真的被说服,坚持把北府军迁来襄阳,虽然会招致一定程度的不满,但凭借刘裕在北府军的威信,完全可以将他们的不满强压下去。
说过了地利,剩下便是人和。
刘裕三伐荆襄,第一次是征讨桓楚,第二次是征讨刘毅,第三次是征讨司马休之,这三次战争,把荆州的反对势力几乎都杀尽了。
剩下的荆州士族,无不温顺驯服。
当然,迁都襄阳的打算,在征得刘裕同意前,刘义真不会跟任何人提起。
他在襄阳逗留了三天,之所以走这条路线,就是存了要实地考察的心思。
离开前一晚,沈庆之被刘义真叫到了住处。
沈庆之拱手见礼:“下吏拜见府主,不知府主深夜传唤,有何吩咐。”
刘义真坐在凉榻上,笑道:“沈参军无需多礼,且坐。”
待沈庆之入座,刘义真才缓缓道:“近日我听叔父(赵伯符)提起竟陵有蛮夷为害,难以剿灭,我欲派遣沈参军相助,为他出谋划策,参军可愿应下此事。”
沈庆之闻言,毫不犹豫地应道:“这正是下吏期盼已久的机会!”
吴兴沈氏固然是大族,但内部有嫡脉,也有旁支,而沈庆之就是出自旁支,所以史书上说他在家务农时,以勤苦立身。
因为出身不显,如果跟着刘义真一起去彭城,沈庆之不擅内政,只懂军事,一身的才华无处展现,免不了要蹉跎岁月。
既然这样,倒不如留下来,通过辅佐赵伯符剿灭竟陵蛮,从而引起刘义真的重视。
刘义真笑道:“如此,沈参军可要多用点心,不要让世人误以为我识人不明。”
沈庆之当即信誓旦旦地保证道:“赵太守只要肯用下吏,区区竟陵蛮,弹指可灭。”
“好,明日我当与叔父提及此事。”
刘义真要清剿竟陵蛮,也是在为迁都做准备,总不能在未来的京畿外围,还有这么一群不服王化的蛮夷存在。
只是没想到,兜兜转转,沈庆之还是要帮赵伦之刷战功。
但沈庆之是刘义真借给赵伦之的,未来再讨要回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次日,临行前,刘义真拜别赵伦之,又向赵伯符介绍了沈庆之,他道:“沈参军名位不显,但胸怀韬略,叔父既然为蛮夷所困扰,今日义真忍痛割爱,派遣沈参军助叔父一臂之力,万望叔父听之信之,必可保境安民。”
赵伯符听刘义真对沈庆之有这么高的评价
084在襄阳,迁都的想法(4K,求订阅)-->>(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