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公务员”去办事!
为了维持稳定,只能依靠地方大族去处理那些麻烦。为了打仗,一切以稳定和大局为主。
第2点,估计就会有人看不懂了。
先说先军主义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以打仗为主。收税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收税就没有什么固定章程可言,能多收就多收。
这就导致传统的编户齐民,收自耕农税收的模式变得很不稳定。换言之,就是因为一郡一县的户口变化太大,传统模式已经没什么好折腾的了。
所以,朝廷筹措战争物资,偏向于屯田收集军粮,世家大户上供(为打仗出人出力),以及盐铁等生活必需品专卖等等。
什么自耕农税率10%,什么县吏去农户家收税之类的,嗯,这种想象的情况与现实相去甚远。
换言之,孱弱的地方管理机构,没那么多闲工夫去折腾这些破事,那是明清小地主时代场景。
因为三国后期和西晋初期,时而战乱,时而又相对安定,所以国家对于战争的需求时而紧张,时而又松弛,这就导致三国乃至西晋,在财政改革方面屡屡受挫。
想松没法松下来,一直紧绷着又很难受。
所以这就导致几十年间社会层面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远远低于后来的隋唐。
第3点有些意思。
三国后期乃至西晋,说世家大户夺权成功,这个应该争议不大。传
做个小科普-->>(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