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算不上坏。她跟人家初次见面,以后也不会有交集,没必要跟她较劲。
李老太太跟谢瑀说:“你在京城上学,有空就来家里玩,有事就来找我们。你爷爷奶奶当年给我们的帮助,绝对比他们俩自己认为的要大得多。”
谢奶奶笑哈哈地跟谢瑀说:“甭听她的。就是举手之劳。连点小忙都算不上。”
她又跟李老太太说:“当年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就别提了。你们在我们那儿住了几年,那是我们村的福气,后来你们给大家修了路,全村人都感激你们。”
李老太太不理她,直接跟谢瑀说:“我就给你举个例子。当年我们过去的时候,我小儿子才三个月大,我当时没奶喂他,也没有奶粉。要不是你奶奶,他就饿死了。
你奶奶当时刚生完你爸没多久,就把两个孩子一起带了。你四叔小时候根本不找我,整天粘着你奶奶,跟你爸爸一起满村跑。我那个时候还有些颓废,提不起精神来,要不是你奶奶,你这个四叔能不能好好长大真的不好说。
当年我就想让老四认你奶奶当干妈,不过当时情况特殊,我也怕给你奶奶带来麻烦,就没提。后来回了城,我让他认,你奶奶不同意,这事就没办成。”
谢瑀说:“我爸和我奶奶都没说过,可见真的不是大事。我小的时候跟我奶奶回村里玩,还见过村里婶子帮别人家喂孩子呢。在我们农村,这是太寻常的事了。”
她老家的人常说:“再怎么难也不能让孩子饿死。”
他们村真的有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
谢奶奶说:“就算我当年做了点好事,后来你们为我们做得更多。咱们就不要说这个啦。”
李老太太叹气,“这不一样的。这是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区别。”
他们给人家的帮助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谢家给他们的,是雪中送炭。
当年老李出了事,很多平时跟他们交好的人家都退避三舍,在这种情况下,谢家人的善意就更加难能可贵。
谢奶奶笑着摇头,“没什么不一样的。当年你们还在村里的时候,我们就跟着长了见识。所以现在才能过上好日子,这都是没法衡量的好处。”
大家说了一通客气话,但也确确实实都是对彼此的欣赏和感激。
中午在李家吃饭。
分了三桌才坐下。
和谢瑀坐一桌的,都是她的同辈人,年龄也差不太多,有的刚参加工作,也有的还在上学,大家坐一起多少还能有的聊。
谢爸那一桌,两杯酒下肚,李四叔和谢爸已经勾肩搭背了,俩人说起小时候在村里的事,竟然都能零星记起一点。
也对,李家回城的时候,李四叔和谢爸都已经六岁了,平时想不起来,一见面聊,过往的记忆有的就能解封了。
但谢爸到底也是小县城官场摸爬滚打过的,做事还是有分寸,忆往昔可以,说以后就不必了。
一顿饭算是宾
第170章 不当冤种养母(12)-->>(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