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0章 东林与阉党之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天幕的光芒再次亮起,这一次,呈现的不再是辽东的烽火狼烟,而是江南水乡的一座书院和其后波谲云诡的朝堂风云。

    天幕之音:

    【万历年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言事获罪,革职还乡。

    其在故乡江苏无锡,于北宋学者杨时讲学旧址,修复东林书院,与弟顾允成及高攀龙、钱一本等名士,聚众讲学。

    其间,他们不仅讲授经义,更‘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抨击时弊,朝野应和,一时声名大噪。

    诸多不满朝政的士大夫、在野官员乃至地主绅商,遥相呼应,结成一气,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其主张多反映江南,特别是苏松常镇地区士绅商贾之利益,呼吁减轻税赋、开放言路、改革吏治…】

    殿内,朱元璋凝神细听,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无锡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听起来倒是一副心系天下、忠君爱国的清流模样。聚众讲学,议论朝政…虽有些逾越,但在野之人心忧国事,倒也情有可原。”

    李善长却微微蹙眉,他从中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陛下,初心或为忧国,然一旦结成‘党’,以‘清流’、‘正人’自居,标榜门户,便已埋下隐患。其代表一地一域之利,若掌朝纲,其政令难免有所偏颇。恐非国家之福。”

    天幕之音继续:

    【彼时朝堂,国本之争旷日持久。

    神宗皇帝意属郑贵妃所出之福王朱常洵,而大多数朝臣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拥立皇长子朱常洛。

    东林党人在此事上立场鲜明,坚决拥戴朱常洛,屡次犯颜直谏,甚至不惜罢官受杖,由是声望日隆,被天下视为维护礼法纲常的忠直之臣。

    及至朱常洛继位为光宗,虽仅在位一月便因‘红丸案’暴毙,但其子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后,因拥立之功及拨乱反正之望,东林党人叶向高、韩爌、赵南星等纷纷出任内阁首辅及各部要职,一时权倾朝野,可谓‘众正盈朝’。】

    听到“众正盈朝”四个字,朱元璋的脸色稍霁:“拥立国本,维护纲常,确是正理。能在此等大事上坚持,看来这东林党中,确有不少忠贞之士。天启初年能用他们,也算知人。”

    徐达的关注点则更为实际,他沉吟道:“叶向高、孙承宗皆乃知兵之人,袁崇焕亦为干才。若朝堂上下同心,边事岂能不堪?这应是振兴之机才对。”

    然而,李善长的眉头却越皱越紧:“陛下,魏国公,祸福相倚啊。‘众正盈朝’?只怕未必。一旦一党独大,缺少制衡,则昔日之‘正人’,亦可能变为今日之‘霸道’。老臣所虑者,党同伐异四字。”

    仿佛是为了印证李善长的担忧,天幕之音陡然一转:

    天幕之音:

    【然东林党掌权之后,虽初期确有革除弊政、提振朝纲之举,但其弊端亦迅速显露。

    部分东林党人以‘君子’自居,将不附己者皆斥为‘小人’,门户之见极深,党同伐异,苛察过甚。

    于军政大事,往往空谈气节而疏于实务;于人事任免,常以是否亲东林为标尺,而非才能高下。

    致使朝堂之上,非此即彼,攻讦不休,诸多有才干而非东林阵营之官员或遭排挤,或被迫依附,朝政渐失调和之气。】

    “果然如此!”李善长一拍大腿,语气痛心又带着一丝预料之中的无奈,“党论一起,则公正亡矣!治国岂能只论党派,不分好赖?如此下去,非但不能同心协力共御外侮,反会逼得非其党者另寻靠山,朝局必生动荡!”

    徐达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如此说来,孙承宗、袁崇焕等边臣在外苦心经营,背后朝中却是这般光景?他们需耗费多少心力来应对这党争旋涡?粮饷、兵械、方略,岂能不受掣肘?难怪…难怪袁崇焕最终…”

    朱元

第380章 东林与阉党之祸-->>(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