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6章 帝师孙承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帝听得入神,不时点头,甚至曾脱口而出:“孙先生讲得明白,朕能听懂!” 这份独特的教学魅力,使得他在一众刻板的讲官中脱颖而出,深得帝心。

    【天幕画面】 每次讲筵结束,孙承宗往往并未离去,而是立即将课堂所引之思,化为恳切的奏疏。或许是关于选拔边将的标准,或许是关于粮草转运的弊端,他抓住小皇帝刚刚被激起的些许思绪,趁热打铁,希望能在皇帝心中种下改革的种子,并能即刻付诸实践。

    然而,镜头一转,呈现的是内阁值房。那些奏疏被司礼监送抵此处,阁臣们浏览后,大多只是摇摇头,提笔批红:“知道了”、“下部议处”、“已有成例,勿再多言”。几份凝聚心血的奏疏,如同石沉大海,最多激起一丝微澜,便迅速湮没在繁文缛节和“祖宗旧制”的泥潭之中。孙承宗虽近在帝侧,其安邦定国之策,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难以捅破的窗纸,难以真正上达天听,下及兵事。

    【天幕音效突变】 骤然间,画面被急促的马蹄声和漫天烽火撕裂!字幕猩红刺眼: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沈阳陷落!辽阳陷落!经略袁应泰自焚殉国!

    整个奉天殿仿佛被这股来自未来的血腥气席卷,洪武君臣为之悚然。

    画面中是京师震荡的官场:御史台的官员们红了眼睛,兵部的堂官急得跳脚。御史方震孺、游士任等人数次上疏,言辞激烈几乎泣血:“…枢臣(兵部尚书崔景荣)老迈,难堪重任!当此危局,非胸有韬略、身负人望者不能挽!詹事府少詹事孙承宗,果略英风,深谙边事,乞陛下简拔,委以兵部重任,出镇筹划,辽事或有可为!”

    这已不仅是奏请,几乎是百官公论,是绝望中的共同呼声。

    徐达猛地一拍大腿,语气带着名将见的惋惜与急切:“陛下!太子!时机到了!此人深通边务,有谋略,知兵事,更难得有威望人望,正是主持辽东大局的不二人选!此时不用,更待何时?那辽东局势,已烂到根子上了,非此等有见识、有魄力之人无法收拾!”

    【天幕画面】 某一日朝会方散,一群身着绯袍、青袍的官员并未径直出宫,而是聚在会极门外,似在等人。当孙承宗的身影出现时,众人立刻围拢上去,为首者竟对着他躬身长拜:“恺阳公!国事至此,辽东糜烂,非公不可救!望公以天下苍生为念,万勿推辞!” 身后众多官员齐声附和,场面悲壮而急切。吏部的公文也适时送达,正式推举孙承宗为兵部添设右侍郎,主持辽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孙承宗,期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帝师能临危受命。

    然而,最终的决议却来自深宫。

    【天幕画面】 镜头切至内廷,少年天启帝面对着一堆推荐孙承宗的题本,脸上露出的是明显的不情愿和依赖。他对着身旁的太监(或许是未来的魏忠贤?)抱怨:“辽事固然紧急,然则日讲关乎朕之学业,亦是国家根本。孙先生讲授明晰,朕倚之甚深,岂可轻离讲筵?尔等再议人选,孙先生…还是留在朕身边为好。”

    一纸轻飘飘的“不允”旨意,从宫中传出,彻底浇灭了朝野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

    【天幕定格】 画面最后,一边是孙承宗立于文华殿外,遥望东北方向,眉头紧锁,目光中充满了无力与忧愤;另一边则是辽东大地之上,后金的狼旗猎猎作响,烽烟遍地,溃散的明军和流离的百姓在铁蹄下哀嚎。

    强烈的对比,无声地控诉着这令人窒息的错位——帝国最需要良将的方向,却被一个孩童皇帝的依赖和整个官僚体系的惰性,牢牢锁在了经筵日讲的讲堂之上。

    李善长长叹一声:“党争内耗,君上昏昧…竟使国之干城,无用武之地。观此孙承宗之才,若能得专阃外之任,整饬边防,未必不能遏制那努尔哈赤。可惜,可叹…我大明未来之危,恐非外敌太过强横,实乃自毁长城啊!”

    朱元璋脸色铁青,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蠢不可及!…这大明,到底是怎么了!” 无尽的愤怒与疑惑,在这位开国皇帝的心中蔓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