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低了声音,交换着只有附近同僚才能听清的议论。
一位白发苍苍的礼部尚书微微摇头,对身边的户部尚书低语道:“李兄,依老夫看,这哪里还是简单的立储之争?这分明是借‘国本’之名,行党争之实!你看,内阁首辅接连罢黜,科道言官大批遭贬,朝堂为之一空!这分明是不同派系以此为战场,互相倾轧,欲掌控朝局啊!”
旁边一位年轻的御史闻言,忍不住插话,语气带着一丝忧愤:“尚书大人明鉴!下官观此天幕,只觉得心惊。这场景,何其眼熟!仿佛又见北宋末年新旧党争,不论对错,只论立场,将国家大政、储君人选皆变为攻讦政敌的工具!没想到二百多年后,我大明竟也……唉,此风一开,国无宁日!所有的精力都耗在内斗上了,谁还去理会边关的努尔哈赤和民间的疾苦?”
另一位兵部的官员冷笑一声:“哼,说得是。争了十几年,赢了又如何?不过是推上去一个不得帝心、战战兢兢的太子。我看那郑贵妃一党固然可恨,但这些打着‘维护正统’旗号的大臣们,恐怕也未必全是忠心为国。怕是不少人想搏个‘拥立’之功,或是借此打击政敌罢了。最终损耗的,是我大明的国力与元气!宋代党争遗祸的教训,看来是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些低声的议论,如同细微的电流,在文官队列中传递。他们凭借自身的政治敏感度,从天幕透露的“罢免首辅”、“处置官员数百”等信息中,瞬间嗅到了比表面上的“皇帝与大臣争执”更为深刻和危险的信号——那就是失控的党争。这让他们感到一阵寒意,仿佛看到了未来朝政陷入无尽内耗的可怕图景。
而龙椅上的朱元璋,虽然听不清下面具体的窃窃私语,但能感觉到那股不安和议论的氛围。这让他更加烦躁,同时也对天幕中描述的那种文官集团庞大而难以驾驭的力量,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忌惮。他制定的制度,似乎在二百年后,衍生出了让他都感到棘手的新问题。
天幕直播继续展示着朱常洛悲惨的太子生涯和诡异的“梃击案”,这一切都仿佛在佐证着文官们的担忧:一个被阴谋环绕、朝臣倾轧的朝廷,如何能应对辽东那条已然崛起的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