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7章 两年拼凑了九万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天幕之上,冰冷的文字如同重锤,一下下砸在奉天殿内每一位观看着的心头。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明军集结全国9万精锐……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向辽东发起进攻……】

    “多……多少?!”

    龙椅上,朱元璋身体前倾,几乎要从御座上站起来。他伸出那根曾指挥过千军万马、如今已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用力地点着虚空中的文字,仿佛要将那几个字抠出来,放在眼前碾碎再看清楚。

    “九万?!还是他娘的‘精锐’?!”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荒谬的震颤,回荡在空旷的大殿里,“打一个刚冒头、屁大点地方的建州卫?要凑整整两年?!就凑出这么点家当?!这……这万历朝的户部和兵部,全是吃干饭的蛀虫吗?!”

    他猛地一拍御案,震得茶盏哐当作响:“咱当年打陈友谅,鄱阳湖一战投入多少兵力?打张士诚,平江围城又是多少?就算是眼下正准备着的征云南之役,沐英那边调度三十万人马,从金陵到滇南远隔万里重山,粮草、军械、民夫,哪一样是轻松的?可满打满算,从决策到发兵,也不过一年光景!这后世子孙倒好,九万人!区区九万人!居然要耗费两年!他们是现招兵现发饷,还是现种粮食现打兵器?啊?!”

    太子朱标温润的脸上写满了巨大的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他下意识地替后世子孙(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子孙)辩解,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合理的借口,只能讷讷道:“父皇息怒……或许……或许辽东苦寒,路途艰险,调度确有难处?亦或是……国库……”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任何理由在“两年凑九万”这个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已经不是困难,而是系统性的腐朽和无能!

    “我的老天爷……”蓝玉压低声音嘀咕,但声音却足以让前排的朱元璋等人听见,“两年?九万?我还以为后世国库里堆满了金山银山,所以打仗才这么‘精打细算’呢!给我五千,不,三千!就给我三千北平精锐骑兵,我现在就请旨出塞,一路打到那赫图阿拉城下,把那个叫什么努尔哈赤的老巢掀了!哪用得着这么磨磨唧唧,还要等叶赫和朝鲜来凑数?号称四十七万?骗鬼呢!这万历皇帝的脸皮,怕是比咱洪武年间新修的南京城墙还厚实!”

    他的话语像鞭子一样抽在空气中,将那种源于绝对实力自信所带来的鄙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已不仅仅是愤怒,更是一种跨越时空、对后世极度衰败和虚弱的无法理解和强烈蔑视。

    整个奉天殿,都被这“九万”和“两年”这两个简单的数字,笼罩在一种荒诞而沉重的恐慌氛围之中。

    天幕之上,文字如同冰冷的军报,逐一罗列出这支仓促拼凑起来的“剿虏大军”的详细构成,每一路都看得奉天殿内的洪武君臣眼皮直跳。

    【西路主力】:

    主将:山海关总兵杜松。此员老将,勇则勇矣,却是个杀红了眼不管不顾的性子,求战心切近乎癫狂。为抢头功,竟下令士卒丢弃重型火器与粮秣辎重,轻装疾进!

    兵力构成:主要从宣府、大同、山西三镇边军中东拼西凑而来。这些兵士久镇边陲,理论上确是明军中最能打的一批,常年与蒙古部落摩擦,野战经验丰富。但连年征战,伤亡更迭,精锐已不如往昔。且远离本镇,被强行抽调至完全陌生的辽东战场,归属感全无,心中怨气不小。杜松竟还嫌他们慢,逼其冒雪急行军,士卒疲敝,怨声载道。

    【北路

第357章 两年拼凑了九万人-->>(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