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的精髓与天下治国之道。无论是儒家的仁义,佛教的空性,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都成为了这次辩论的主题。
学府的正殿内,儒教、道教、佛教的代表们已经早早就位。每一位代表都身着教派的礼服,神情庄重。林昊也如同往常一样,坐在大厅的侧座,聆听着众位学者的言辞交锋。
辩论开始,场面一度激烈。
儒教代表,学府内有名的长者赵晨,一身儒袍,气度非凡,他首先发言:“‘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儒家所倡导的治国理政之道,乃是建立在仁义之上,国之安定,人民之幸福,皆源于君主的仁爱之心。”
赵晨的声音浑厚有力,赢得了在场不少人的点头赞同。可是,接下来的佛教代表,来自南方的高僧慧觉,立刻反驳:“儒家之道固然可贵,但它讲求的是‘治国’,而非‘治心’。人的内心若无法超脱一切纷扰,如何能谈治国?佛法讲究空性与慈悲,真正的治国之道,是要先治心,达至心灵的平静。”
慧觉高僧的声音温和如水,却透着一种不可辩驳的深邃。林昊听得入神,突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固守的儒家思想,竟然如此缺乏一种对内心的深刻修炼。
正当双方争论不休时,坐在一旁的道家代表,年逾六十的道人玄极,缓缓开口
第1章 江湖与学府-->>(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