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3章 掌管天气预报的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确保万吨巨构安稳伫立、对抗时间与自然侵蚀的关键一针。

    四月,阳光开始有了温度,工地的喧嚣更甚。

    大型构件的装配进入高峰,巨大的吊臂如同钢铁巨人的手臂,在高空缓缓移动,将重达数百吨的冷屏组件模块小心翼翼地吊往预定位置。

    编号为“玄冰-7”的核心冷屏组件在四台巨型塔吊的协同下,正被平稳地吊起。

    高度一点点升高,越过混凝土基座,向着正在组装的庞大真空室杜瓦结构靠拢。

    主控室的操作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现场指挥通过对讲机不断微调着角度。

    突然,主塔吊的驾驶室内,一个黄色的警示灯亮起,同时操作员的耳麦里传来轻微的、异常的金属摩擦音报警——主万向节的传感器捕捉到了异常震动信号。

    “停止吊装!”

    主控室的操作员立刻发出指令,巨大的组件悬停在离目标位点还有十米高的半空中,像一枚随时可能坠落的巨石。

    现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计划被打乱,每一分钟都在消耗宝贵的工期。

    洛珞几乎同时抵达指挥室。

    他没有看屏幕的警报灯,目光直接锁定了实时回传的吊装力学分析和轴承健康度曲线图。

    异常的震动频谱显示不是简单的载荷波动。

    他调取了过去三个月的同类型吊装数据比对,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一个微型力学模型在平板上快速生成、迭代计算。

    “不是风载引起的共振,也排除了钢丝绳问题。”

    洛珞的声音冷静得出奇:

    “问题在承力点上,万向节内部轴承……轴承滚珠在特定负载角度下出现了微小裂纹,摩擦音和频谱特征符合轴承非正常磨损特征。”

    他的指尖点在轴承结构图的薄弱点上:

    “受力角度最刁钻的那几个滚珠,在高负载下局部应力超过了材料极限。”

    “立刻更换主吊所有承力万向节!备用件启用前必须进行三倍级超高频无损探伤。”

    洛珞下达指令干脆利落:

    “待吊组件稳定悬停状态,待万向节更换完毕,重新校核载荷路径后再进行安装,其他吊装作业暂停,全面排查同类部件。”

    悬在空中的“玄冰-7”最终被安全移回临时支架,更换部件,重新检测。

    五月,海岛上已然有了初夏的气息。

    盘古堆最为核心的、如同巨大钢铁鸡蛋的真空室杜瓦容器,开始了最关键也是最艰苦的部分——主体结构的现场环缝焊接。

    这片区域被临时搭建的高大洁净厂房笼罩着,内部宛如一个巨大的手术室。

    焊工穿着全套防护服,焊接着厚度惊人、材质特殊的大型合金结构,对环境的洁净度、温度、湿度、焊接应力控制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现场工程师王世峰一直盯着,汗就没干过。

    工期已过了十天,即便已经顺利成这样,但进度依旧比洛珞的原计划落后,嗯~仅仅是他的原计划。

    而原因只有一个:焊缝质量要求达到了航天级标准。

    每一道焊缝完成后,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超声波、射线、渗透多重探伤。

    一个微小的气孔、一条超出长度允许的未熔合,都会被判为不合格,需要彻底清除原焊缝,重新处理母材,再焊一次。

    返工一次,至少耽误一天。

    洛珞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这里,他没有穿防护服深入焊接点,但会长时间站在洁净区的监控台前,通过高倍摄像头实时监控焊接过程。

    “王总”

    洛珞叫住脸色凝重的王世峰,指着监控画面上一段刚完成的焊缝:

    “C-12区环缝第七段,焊后应力云图显示温度梯度陡峭区域残余应力峰值接近临界值,即使现在探伤通过,也要注意长期可靠性。”

    王世峰凑近看数据,确实如此。

    “洛总,这个区域空间狭窄,散热条件受限,要完全消除这个应力峰值难度太大,工艺上……”

    “工艺可以微调。”

    洛珞在本子上快速画了个示意图:

    “预热温度提高3%,但恒温带延长五分钟,氩气保护罩的流量和角度按我标注的参数调整。”

    他将几个具体数值写在旁边的白板上:

    “重点在控制冷却速度。返工的时间投入,远小于未来容器在极低温、强磁和高能粒子冲击环境下一次次温度循环下,因残余应力导致焊缝开裂再返工的风险。”

    王世峰看着洛珞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神,点点头:

    “明白了,这就按您说的调整参数。”

    又是几个小时的工艺调整验证。

    当新的参数成功实施,那道焊缝完成后,实时应力云图显示的峰值果然下降到安全裕度以内。

    工人们私下感叹洛珞眼光之“毒”,而王世峰则深知,这背后是洛珞对材料性能、热力学过程深刻到令人咋舌的理解力,以及他那强烈的责任感。

    六月至七月,是全年中台风最可能威胁舟山的时候。

    若是在几年前,此时的禺谷指挥部乃至整个华东沿海,必然早已风声鹤唳。

    传统天气预报,尤其是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测,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观察世界。

    气象模型不得不依赖大量的经验和参数化方案来“蒙上眼睛走钢丝”。

    预报员们面对屏幕上那巨大的气旋云团,能提供的往往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路径误差范围——“可能登陆浙南到闽北一带”、“最大风速可能在14-16级之间”。

    这样的不确定性,对于盘古堆这样精密、庞杂、工期紧迫且在风暴前沿的超级工程而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停工疏散,数以千计的精密设备、价值连城的在建结构暴露在未知风力的威胁下,宝贵的工期在无尽的等待和反复的准备中被浪费。

    更意味着无尽的担忧和资源错配——一次过度的防备耗费巨大,一次低估的后果则可能无法承受。

    然而,今年的景象截然不同。

    在黄泽岛禺谷基地临时加固的工程指挥中心内,巨大的气象信息屏占据了一整面墙。

    中心首席气象顾问、白发苍苍的齐老研究员,正指着屏幕上那个仍在积蓄力量、形态清晰的漩涡,语调中带着一种过去难以想象的笃定:

    “洛总,各位工友,台风‘海神’已经形成,强度持续增强。”

    “根据‘珞珈-曙光’模型的最新运算结果,‘海神’核心路径已锁定!预测未来48小时内,将稳定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他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惊叹的光芒:

    “得益于洛总在流体力学基石上奠定的道路,‘曙光’模型的核心算法得到了根本性的重构!我们现在的分辨率、计算精度和对复杂流场演化的捕捉能力,是旧时代的十倍以上!”

    是的,洛珞完成了对N-S方程解的存在且光滑的证明,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流体力学。

    其中包括他的夸父工程,还多风洞实验等多项大型的工程项目,还有一个受

第393章 掌管天气预报的神-->>(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