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0章 ITER会议上的发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凛冽的冬风卷起东海的咸腥,拍打在黄泽岛新筑起的高耸混凝土壁垒上。

    随着盘古堆建造的成功推进,黄泽岛,这座被冬日海风鞭笞的弹丸之地,也早已经彻底褪去了昔日的宁静,被机器的轰鸣声所吞没。

    “振华31号”庞大的半潜船船体深埋在水线之下,正小心翼翼地将又一组标记着“极度精密”符号的杜瓦容器组件卸入港口专用的巨型吊装机具。

    代号“禺谷站”的基地上,一层层建筑盘旋而起,如同一条钢铁巨龙,正在海岛的岩基之上舒展筋骨,发出沉重而不可避免的轰鸣。

    巨大的混凝土基座深深嵌入岛屿的花岗岩骨架,其规模和用量远超寻常的港口设施;数十米高的吊装塔吊拔地而起,钢铁臂膀划破海雾,将闪烁着金属寒光的巨型组件——依稀可见环状的杜瓦基环雏形及其复杂的附属系统——精准落位。

    昼夜不息的焊接电弧,像海上的幽灵般闪烁,将滚烫的合金融接。

    重型运输船只频繁进出宁波-舟山港,其卸下的货物规格怪异、防护严密,无一不指向尖端而庞大的科研装备。

    岸边的临时工棚星罗棋布,灯火彻夜长明,映照着工人和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

    保密?是的,安全保密措施已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等级。

    海军022型快艇组成的警戒线如同游弋的鲨群,在外围海域穿梭;移动雷达站如沉默的哨兵,警惕地扫描着天空与海面;岛屿核心区域的三道防线更是密不透风,总参某部的精锐、吴峻带领的精兵强将,构筑起人防与技防的铜墙铁壁。

    信息流被严格管制,对外宣称仅为新型远洋观测基地或特殊船舶维修厂。

    然而,这庞大的体积,这海量的物资吞吐,这涉及复杂地质稳固、极端承压部件安装以及巨大能量转换设施的特殊工程,本身就自带无法隐藏的磁场。

    它不像实验室里的一台精密仪器,可以轻易藏在墙后。

    它关乎安全,任何一个结构失误、材料缺陷,都可能酿成无法想象的灾难,因此地基必须打到足够深度,结构必须无比牢靠。

    它关乎技术,运输、吊装、集成每一步都是挑战,需要庞大的团队和外部协作。

    它更关乎未来,未来的能量输出必须汇入电网——舟山选址的一个重要考量,便是接入华东电网。

    这意味着岛上正在兴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设施,其规模、位置以及未来必然配套的高压输电线路规划,每一样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都像黑夜中的灯塔般引人注目。

    尽管在对外的公告中,整个岛屿被描绘成一个“新型远洋观测基地”。

    但那远超普通港口规格的地基深度、超乎寻常的材料吞吐量,尤其是高纯度硼硅玻璃、特种合金板材和源源不断的液氦补给,以及核心区域内严格的三层环形安保防线,都无声地诉说着其非同凡响的本质。

    在此期间,洛珞的身影仍时常出现在轰鸣的工地,专注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用他令人惊叹的自学能力确保地质勘测、岩体爆破后的稳定性都万无一失。

    但无论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如何如履薄冰地确保工程顺利安全推进,这个名为“盘古堆”的巨兽一旦开始呼吸,其动静注定无法被完全捂在东海的风浪里。

    它的心跳,已然惊动了远方敏锐的耳朵。

    ……

    华盛顿特区,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分析与行动中心。

    珍妮特·科尔的目光紧锁在眼前的屏幕上,那是一系列由锁眼卫星在夜间拍摄的红外图像。

    图像上的黄泽岛像一块暗沉的礁石,但岛屿的中心区域却持续散发着独特的“热量指纹”。

    “看这里,组长。”

    珍妮特敲击着键盘,将连续几天的图像迭加对比:

    “核心区的散热点温度恒定在120℃左右,昼夜波动极小。”

    她把图像放大,一个规则的几何图案隐隐浮现在热辐射图上。

    “这个分布模式……很像某种大型、持续运行的热源与精密冷却回路的耦合,看看这个规整的轮廓?绝对不是常规的热电厂烟囱排放。”

    组长戴维斯凑近屏幕,眉头紧锁。

    他调出一份加密档案:

    “劳伦斯利弗莫尔那边的报告提到过,他们NIF装置的冷却塔散热特征……有点像,但这个规模?”

    他指了指热成像图上标出的面积比例:

    “这个发热面要大了近十倍!华国人不可能在ITER之外搞出这么大一个激光核聚变装置吧?能量从哪里来?他们的靶场在哪里?”

    一个可能的代号掠过戴维斯心头——神光?!那个被传可能重启的计划。

    但眼前的规模远超预期。

    “还有这个……”

    珍妮特切换到一个可见光图谱,显示出几段被特殊工程管道掩埋的区域:

    “土壤成分检测显示,这里下方大规模使用了铅屏蔽材料,结合我们监听到的沪上振华运输的特殊重载底盘……这重量级,指向高辐射防护需求。”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

    莫斯科,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海外物流监控节点。

    “马可波罗号”报告一条加密的简短信息通过难以追踪的路径传递回莫斯科中心:

    “振华31第四次抵舟山,吃水异常,预估载重超标准值约8000吨,核心构件观察:大型环状结构,特征高纯度铝合金/复合陶瓷法兰接口,疑为超真空容器基础段,卸载过程异常谨慎,使用非港口标配特制吊具。”

    这份报告被迅速整合进已有档案。

    情报官伊戈尔翻看着之前数月的情报记录:从大连海关流出的高纯度硼硅玻璃异常采购订单;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车队频繁向舟山方向运输标有“低温专用”的液氦补给车;以及更早前,那笔数额巨大、来源隐秘的拆迁款项流向黄泽岛原居民账户。

    所有线索都汇集指向这个偏远小岛和一个规模庞大的、极其“干净”的工程。

    “上报吧”

    圣彼得堡,某安全屋。

    “瓦西里教授,您看看这个,结合我们之前得到的合肥方面的零星信息。”

    SVR的技术分析员将一份经过处理的卫星热成像图和一迭物流报告推给面前白发苍苍的物理学家。

    瓦西里教授戴上眼镜,浑浊的目光在数据和图像间逡巡。

    “120℃的稳态热源……连续的大型冷却系统……液氦……杜瓦结构……还有……”

    他敲着报告中关于硼硅玻璃的部分:

    “能承受极端温度梯度的观察窗。”

    他陷入沉思:

    “这……不符合大型对撞机的特征,对撞机的热源分布更复杂,真空室结构也不同,粒子束的约束不需要这么庞大规整的基底。”

    停顿片刻,他翻找出几张模糊的照片,那是上次获得的情报里夹杂的几张从合肥物质院附近拍摄的图片,上面显示有一批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厚重防护服正在被集中处理,并非核辐射标志,更像是激光或高温作业后的清理。

    “合肥……”

    

第390章 ITER会议上的发难-->>(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