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固定件的微小振动?振幅太小了……”
“调B7区的实时热成像”
洛珞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但更关键的命令还在后面:
“同时,把《微区热传导流形场》的实时模拟输出迭加到B7区三维模型上。”
当这两幅图景同时展开在主屏上时,那几乎看不见的热点,在传统热成像图里仅仅是色温边缘一丁点不易察觉的粉红色调差,但在流形场模拟图上——一个清晰的、螺旋状凹陷的能量涡旋结构被标亮出来!
它在屏幕上就像一个小型的黑洞,正在吮吸和扰乱周围规则的热流场。
“看见这个‘拓扑奇点’了吗?”
洛珞的光笔点在那个凹陷中心:
“能量在这里堆积无法顺畅传导,局部应力急剧升高……铝箔晶格开始发生大规模滑移了,这是塑性屈曲的前奏!”
……
此刻是另一边的安装现场,空气中,液氮喷淋管环绕作业区,霜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金属构件上凝结、蔓延。温度监测仪读数定格在令人心悸的-269℃。
“多层绝热系统就位,准备开始冷屏嵌套。”
李卫国操控着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将第一块巨大的弧形冷屏组件吊向预定位置。
不过就在冷屏即将嵌入卡槽的瞬间。
“暂停!”
洛珞的声音陡然在加密频道里拔高了一个度,穿透了机械运作的嗡鸣。
是的,即使在总控中心,他也通过微振动和温度变化趋势模型,预判到了问题!
他的指尖精准点在三维模型西北象限:
“B7区传感器矩阵,过去11秒内三次出现非周期性微震荡。”
调出的原始数据流证实了他的判断:看似平滑的黄色温度曲线深处藏着锯齿状毛刺,而震动频率的傅里叶变换图上,突兀的非谐波分量正如毒蛇吐信般闪烁。
总工程师慌忙调取红外热成像,画面里冷屏表面仍是一片均匀的钴蓝色。
“温度分布正常啊……”
话音未落,洛珞已用光笔圈出三处像素点:
“这三组相邻传感器存在梯度差,传统模型会判定在误差范围内。”
他调出自己构建的《微区热传导流形场》给现场同步过去,屏幕上立即显现出诡异的漩涡状能量分布:
“看见了吗?这里形成了局部热力学奇点——应力集中正在诱发材料晶格滑移。”
仿佛验证他的话语,警报陡然尖啸。
西北角某块铝箔的实时形变监控突然飙红,三维模型对应区域泛起蛛网般的裂缝模拟线——正是洛珞点出的B7区。
在所有人尚未从数据风暴中回神时,洛珞凝视着那些扭曲的曲线低语:
“塑性褶皱开始了传统热膨胀算法根本算不出这种微观尺度的非线性畸变。”
“右侧观测镜头!第三层铝箔隔热毡边缘,2号节点附近!”
作业区的工程师立刻将高倍内窥镜对准指定位置。
画面传到指挥中心和洛珞的屏幕上:
在极低温带来的巨大收缩应力下,数片迭加的铝箔边缘出现了细小的、不规则的塑性皱褶!
虽然只有零点几毫米的幅度,但在追求极致热隔绝效率的聚变堆真空腔体内,这就是可能导致局部热辐射泄漏的致命缺陷!
“是塑性皱褶!温度骤降太快,局部应力过大!”
李卫国立刻判断出原因,冷汗瞬间渗出额角,这是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制造和安装应力集中问题。
总控中心气氛瞬间凝固。更换整个组件?工期将严重延误!强行安装?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人的目光,通过视频系统,都下意识地投向了屏幕上那个年轻总师的面孔。
洛珞的眉头瞬间紧锁,指尖在桌面模拟的全息结构图上迅速勾勒。他的目光锐利如鹰,脑海中急速翻阅着所有相关的材料数据和过往经验。电光石火间,他捕捉到了解决方案!
“更换有缺陷区域的铝箔隔热毡!采用预成型‘波状褶皱’补偿结构!”
他飞快地下令,语速极快却无比清晰:
“立刻调用库存的‘龙鳞-G1’强化型铝箔!按模型L24号预案进行边缘预处理,允许预设波状弹性形变区间,以吸收低温收缩应力!机械臂调整加载程序和路径!15分钟内完成更换,不要影响主进程!”
“波状褶皱补偿结构?”
这个方案在常温下看似荒谬,但在极低温环境下,利用材料自身的屈服特性,预设的波纹反而能像弹簧一样吸收收缩应力,防止破坏性皱褶产生!
命令下达,工程团队像最精密的仪器般高速运转起来。
冷备库门打开,备件迅速调出。
经验丰富的工匠在低温环境下,以惊人的技巧进行着铝箔边缘的精确塑形和更换,如同在冰面上进行微雕。
洛珞的影像依旧在总控中心的屏幕上,他的目光紧盯着更换过程的每一个实时数据流和画面,偶尔会给出简短而关键的确认指令。
当那块被赋予了“弹性生命”的新型铝箔隔热毡完美嵌入预定位置,多层绝热屏障重新恢复平整紧密的状态时,指挥中心里几乎能听到大家不约而同的松气声。
李卫国抬起头,望向屏幕中洛珞年轻却带着不容置疑威严的脸,郑重报告:“第三层铝箔替换完成,波状褶皱补偿结构确认生效,热辐射屏蔽验证通过!”
洛珞紧绷的下颌线条终于略微放松,点了点头:
“继续作业。”
至此,一场本该引发大乱子的隐患,被洛珞提前发现扼杀在了摇篮里。
不过虽然隐患消除,但带来的影响可是丝毫没有减少,尤其是负责现场的副总工,以及负责高强微型超导磁体工程方面的李卫国,两人可谓是后怕不已。
尤其是前者,要知道之前就是他发现了D7区的问题,临时调整了安装方案。
其实这倒不是他的问题。
单就临场应变改动方案的内容来说,他的方式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是洛珞本人在现场也不可能比他做的更好了。
二十年经验的老工程师,其能力也不是开玩笑的。
只是问题毕竟是发生在D7区,而他没能像洛珞那样提前发现,到时候真出了事,他肯定免不了被问责。
颇有种黄泥掉在裤裆上的感觉,到时候不是shi也是shi了。
虽然问题并非无法挽回,即便是最严重的后果,便是无人察觉褶皱的趋势。
然后在-269℃的极寒环境下,冷屏组件内部潜伏着应力不均的隐患——由于传统模型忽略了微观热传导的补偿,薄弱的金属支撑结构会因热胀冷缩变形,悄然形成“塑性屈曲”。
最终形成一条裂缝。
如果裂缝一直存在,一旦低温系统启动,液氦像冰川般倾泻而入,扭曲的褶皱会骤然放大。
热量如决堤洪流般泄露:液氦瞬间汽化,喷涌出的白色冷雾裹挟着致命辐射,工程平台瞬间化为-50℃的冰窖。
更糟的是,真空容器内的热平衡崩溃,引发连锁反应。
杜瓦基环的超导磁体会因温度波动失稳,失能失控,强磁场瞬间扭曲成无形的鞭子,撕裂周边设备,点火试验将注定失败。
但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
褶皱趋势没能发现都已经是万一的可能了,要是连裂缝都忽视掉,他们整个团队从普通工程师和科研学者,到他这个副总工程师,连同总工都可以一并引咎辞职,彻底别干这行了。
只不过即便提前发现,又将是起码一个月的返工,这期间耽误的时间和材料成本巨大,更别说工程延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了,损失起码上亿。
幸运的是,他们有洛总这样可靠的总师在。
不仅仅是设计方面,他简直是个全才。
即便隐患已经消除了,他到现在都还是没能明白,洛总是怎么在那么长的一段数据波动里,敏锐的察觉到了D7区的曲线突刺有问题的。
作为一个物理专业出身的工程师,他当然不会理解,一个全球顶尖的数学家,数学直觉到底有多么可怕。
而对这件事感到后怕的不只是王世峰,还有洛珞自己。
当然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大意,因为工程方面的事不关己,就不管不问,或者象征性的总揽全局就算完事。
否则,真要是工程延期,肯定不会有人问责到他的头上。
且不说因为他的原因,这未来十几二十年都不一定能搞定的聚变工程,提前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就算把功过分开,这问题也不是他的责任范畴。
甚至连浪费的材料和人工费用,一个亿还是两个亿,也没什么区别,都不重要。
一旦聚变堆建造成功,赚回来就是分分钟的事。
但时间他可是损失不起一点的,要是真因为这事工程延期,最后就差那十天半个月的,没能在任务期限之前完成点火,他哭都没地方。
这也就导致了,往后的建堆工程里,洛珞就更加的认真负责。
虽说不至于事必躬亲,不过高强微型超导磁体工程和强磁场工程他都是必定参与其中。
还真别说,靠着他那超乎寻常的数据敏感度,以及在【记忆沙漏】中借鉴的内容,虽然像这次的大问题没有再出现,但小问题也真避免了不少。
……
远处执行封锁任务的海军警戒舰上,粗大的探照灯光柱如同天神的巨指,缓缓扫过波涛起伏的海面。
灯光不经意间掠过基坑现场,一道强烈的光束恰巧穿过了临时工程照明下的钢构间隙。
在那刺目的、短暂的瞬间,无数双眼睛透过望远镜或者监控画面,清晰地看到,在如同巨兽骨架般的盘古堆核心结构下,在冰冷如铁的钢梁之间,那位年轻的总设计师的身影并未安然坐在总控中心——他竟不知何时已悄然来到了作业平台的上层。
他戴着一副薄如蝉翼却能抵抗极端低温的特制手套,俯下身,亲手抚平一片替换下来、因意外而略微卷曲、不起眼的0.3毫米厚度的铝箔隔热片的微小边缘。
那微小的起伏,在他手中被极其轻柔地
第389章 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