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8章 终得宝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行动概述:驻古巴的GRU执行小组,将接收到的“信标装置”秘密运抵境内某秘密导弹基地,代号蝎尾!

    任务:将核弹手提箱的核心部分,与R17“飞毛腿”短程弹道导弹的制导系统进行整合改装。

    【第三阶段:末日扳机】

    行动概述:在美苏关系破裂,进入战争状态的“Z时刻”,由潜伏在美国本土的KGB“信鸽”特工,启动便携式信号发射器。

    攻击流程:本土特工激活藏在美国本土的高功率信号发射器,向古巴方向发射一组经过加密的,包含精确坐标的信号。

    古巴蝎尾基地的导弹,在接收到这组末日信号后,将自动解锁并发射。最终在佛罗里达东海岸造成最大程度的毁灭和恐慌!

    而在文件的末尾,有一个手写的签发日期和几个模糊但依然可辨的蓝色墨水印章。

    日期是:1973年。

    旁边还有一个戳印——(苏联KGB,“S”局)。

    S局——KGB下属的非法情报局,专门负责在国外执行最机密,最见不得光的破坏和颠覆任务,是KGB最锋利黑暗手术刀!

    1973年……正值美苏“缓和期”的假象之下,军备竞赛和代理人战争进行到最疯狂的时刻!

    仅仅是这两个信息,就让他脑海中那无数关于冷战的碎片化情报,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重组、拼接!

    他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在脑海中,将刚刚看到的那份魔鬼般的剧本,重新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推演:

    第一步:起点神庙。

    苏联的特工可能根据三百年前金币的线索,在这里找到了海盗宝藏。并将该地作为安全屋,随时准备启用。某一天这个安全屋启用,作用就是藏匿那个“特殊装药”。

    第二步:古巴导弹

    他们的下一步,就是利用伪装渔船,将这些货物秘密运抵古巴。在那里,KGB的兄弟单位——GRU(军事情报总局)的导弹专家,早已在某个秘密基地里,等待着这个“核心部件”。

    第三步:核爆美国

    计划书中最核心的一页,清晰地展现在林予安的脑海中。GRU的任务,就是将那个手提箱里的“特殊装药”,也就是小型化的战术核弹头,用来替换掉早已部署在古巴山区的、R-17飞毛腿导弹上的常规高爆弹头!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都串联成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无比清晰的真相!

    苏联人根本不是要发射一枚新的“核导弹”,那会立刻被美国的侦察卫星发现。

    他们要搞的是偷梁换柱计划!

    他们利用飞毛腿这种早已被美国熟知的、威力有限的常规战术导弹作为掩护。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塞进足以毁灭一座城市的核弹头!

    从外表看,这些导弹和普通的“飞毛腿”没有任何区别,不会引起美军的额外警觉。

    但一旦发射,它们带来的将不再是几百公斤炸药的常规打击,而是数千吨TNT当量的核毁灭!

    这个计划的歹毒与精妙,远超林予安的想象!

    它完美地利用了信息差和常规武器作为掩护,试图在战争爆发的瞬间,对美国打出一记对手完全无法预料的毁灭!

    而在1970年代,面对这种从近海发射、飞行时间只有几分钟的“飞毛腿”,美国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拦截手段!

    这是一个足以将整个世界拖入核战火坑的末日剧本!

    林予安感到一阵深深的寒意,他知道自己打开的不是一个五十年前的秘密仓库,而是一个从未真正死去,来自冷战深渊的幽灵!

    林予安强迫自己移开目光,看向了计划书下面——那是一本书。

    在这份关乎末日战争的重要计划书下面,还放着一本书。它绝不可能是KGB特工无聊时用来消遣的读物!

    一个疯狂但又极其合理的念头,在林予安的脑海中炸响——难道是书页密码?

    这本书很可能就是整个“雨燕”网络的加密总录和激活密钥!它的价值,甚至远在那个核装置之上!

    因为核装置只能毁灭一座城市,而这本书里隐藏的秘密可能是一个遍布全球的,至今仍在休眠的冷战幽灵!

    这个认知,让林予安瞬间战胜了对辐射的恐惧。肾上腺素飙升带来的亢奋,让他大脑的运转速度达到了顶峰。

    但紧接着,一个更大的疑惑,瞬间淹没了他刚刚的亢奋。

    他闭上眼睛,强迫自己混乱的大脑重新思考。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计划没有被执行?

    KGB特工们找到了这个神庙洞穴,清空了海盗的宝藏,建立了这个顶级的安全屋,储备了核弹,并藏下了这个“雨燕计划”。

    最后,他们甚至不惜耗费巨大的精力,从内部用两道水泥墙,一前一后的封死了主通道,做出了永久封存的姿态。

    这说明,在他们离开的那一刻,第一阶段加勒比渡鸦,已经完成了!

    所有的物资都已就位,安全屋已经进入了休眠状态,随时等待着第二阶段的指令,派出雨燕行动小组,将那个核弹送往古巴。

    但是,这个小组,从未出发。

    如果出发了,这些备用的武器,剩余的水泥和工具,都应该被处理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原封不动地留在这里。

    从1973年到今天,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那支本该从这里出发的“雨燕”,从未敲响过古巴的门。

    林予安的脑海中开始疯狂地闪过各种可能性。

    ————

    (这个宝藏应该不毒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