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下,调出了这份授权订单的后台数据。
当看到支付金额时,她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但一直有节奏地敲击着桌沿的手指却停了下来。
总费用:4000美元。
明细清晰地列着:同步授权费(词曲版权,归属环球音乐出版集团)和母带授权费(录音版权,归属DefJam唱片公司),各占2000美元。
一次性支付四千美金,买断一首冷门老歌在一个视频里的永久使用权。
艾莉森的脑海里飞速地进行着价值评估,对环球音乐集团而言,这四千美金的收入本身毫无意义,但它代表的“态度”却价值千金。
这意味着,有一个中国的内容创作者,为了表达对自己偶像少年时期作品的纯粹热爱,心甘情愿地付出了一笔费用。
而这笔费用的投资也可能带给了他不小的收益,谁能说得清视频的爆火没有音乐的加持?
这不是一笔收入,这是一份完美的市场调研报告,证明了贾斯汀·比伯的品牌价值已经深入到了何种地步。
这更是一份价值远超四千美金的顶级公关素材!艾莉森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锐利的弧度。
她意识到,这不是一个需要法务部门介入的版权事件,而是一个市场部门梦寐以求的炒作风暴。
一个正在全球病毒式传播的,内容极其正面,充满逃离尘世的高级感爆棚视频。
一个尊重版权,品味独特,技艺高超的神秘中国创作者。
一个重新带火冷门金曲、巩固并升华艺人“艺术家”形象的绝佳机会。
一群被点燃了全部热情、正在互联网上疯狂宣传的核心粉丝。
四个要素都集齐了!撬动的可能是未来高达数百万美金的商业价值和无法估量的声誉提升!
她迅速关掉后台,用最精准、最煽动的商业语言,起草了一封邮件。
【紧急报告:关于YouTube博主“林予安在荒野”及其视频引发的正面舆情和“Journals”项目的潜在机遇】
邮件正文里,她附上了数据曲线、粉丝狂热的推文截图,以及那张彰显着“已获授权”和支付金额4000美元的后台截图。
然后,她将邮件直接发送给了那个在业界被称为“点金手”的男人,贾斯汀·比伯的王牌经纪人——斯库特·布劳恩的私人邮箱。
时间:12月28日,上午11:45,美国太平洋标准时间
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比弗利山庄,一座私人豪宅
假期综合症让洛杉矶的阳光都显得有些懒散。贾斯汀·比伯正和家人朋友们在后院的泳池边享受着难得的清净。
斯库特·布劳恩就是在这时,穿过草坪,走到他身边的躺椅旁。他脸上带着那种混合着精明与热情的笑容,手里拿着一部手机。
“贾斯汀,抱歉打扰你的假期,但你得看看这个。”斯库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藏不住的兴奋。
“你的粉丝们好像在阿拉斯加发现了一个圣诞礼物。”他将手机递了过去。
“一个在荒野里建房子的家伙,他付费买了你《Journals》专辑里Recovery的版权。”
斯库特顿了顿,强调道:“然后,他在他那个两个多小时的爆款视频里,把这首歌从头到尾循环播放。”
“循环?”贾斯汀的脸上闪过一丝讶异。
他带着强烈的好奇,戴上降噪耳机,点开了那个被高亮的播放键。
瞬间,外界的喧嚣被隔绝,只剩下他自己的声音,那个年轻了十多岁、清澈、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脆弱和挣扎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他看着那个名叫林予安的男人,出现在镜头前。
歌曲的第一遍结束,第二遍无缝衔接。
第十遍结束,第十一遍准时响起。
……
比伯一开始觉得有些荒谬,但他看着那个男人在音乐的循环中,专注地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劳作时,他渐渐地品出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他突然意识到,这种循环,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生活不就是一种循环吗?每天起床、工作、吃饭、睡觉。
建造不就是一种循环吗?重复着测量、切割、固定的动作。
而成名后的自己,不也正是活在一种被聚光灯、巡演、采访所包裹的、无法挣脱的循环里吗?
而这个男人,他选择了一首关于“复苏”的歌,将自己置于这首歌的循环里。
然后用最艰苦的体力劳动,试图打破他自己人生的某种循环,建造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不是听觉上的享受,这是行为上的表达。这个视频的背景音乐,根本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是创作者本人的一种自我对话。
他看懂了这个男人极致的孤独,极致的专注,以及那份近乎偏执的、想要与过去割裂、重建自我的决心。
他看着那个男人在视频结尾,坐在门廊上,安静地看着远方的极光,脸上没有狂喜,只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平静。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空里的自己。这个男人也一定是有故事的男人,他在期待着某种复苏。
斯库特看着比伯,发现他并没有立刻摘下耳机,而是将视频的最后一部分,又反复播放了两遍
第244章 巨星的恐怖效应!(5K,月初求月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