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郡县安南后,当时局势初定,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愈合,各地零星的反抗时有发生,而百废待兴的政务却更加繁重复杂。
黄福深知,要稳定局势,必须先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没有照搬大明内地的治理模式,而是随事制宜,根据安南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使得各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上疏朝廷,请求统一交趾的赋税标准,并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酌情从轻征收。这一举措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欢迎,极大地缓解了因战争和统治更迭带来的民怨。
交通不便也是当时治理安南的一大难题。黄福请求在沿江地区设置卫所和驿站,既加强了军事防御,又方便了官方的沟通交流和文书传递,同时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往来。
军队的后勤保障是稳定统治的关键。黄福开通了经常性的盐业交易,通过官方调控,既保证了食盐的正常供应,又为军队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使得军队的储备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针对官员俸禄不足可能导致的贪腐问题,黄福提出以公田的收入来补充官员的俸禄,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滋生。
在粮食供应方面,他请求广州调拨二十万石粮食通过海运补给安南,这一请求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
除了这些经济和军事上的举措,黄福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和社会治理。他对交趾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户籍编制,为后续的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他制定了合理的赋税制度,确保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他还积极设置学校,安排教师,推广大明的文化知识,努力促进文化融合。
为了让百姓真正理解和接受大明的统治,黄福数次亲自深入民间,向当地民众宣谕朝廷的德意,解释各项政策的目的和好处。同时,他还严格约束下属官员,严禁他们扰民,一旦发现有官员欺压百姓,便严惩不贷。
在黄福的努力下,交趾境内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的生活也日益改善。
以致于到了黄福卸任时,他在交趾任职长达十九年。
当他离任的消息传开后,交趾民众扶老携幼,号泣相送,人群绵延数十里,足见这位贤才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和他卓越的治理能力。
此刻的黄福虽然还很年轻,但年轻也有年轻的好处,他少了一些因循守旧的束缚,多了一些敢闯敢干的劲头与干劲,正是年富力强、能够大展拳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