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9章 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摆起了摊子,售卖着色彩艳丽的地毯和宝石,引得本地百姓好奇地围观。

    “真是热闹啊。”卓敬在一旁感叹,目光扫过路边的招工牌。

    上面用毛笔写着各厂的招工需求:造船厂招木匠、铁匠,雪糖厂招熬糖工、杂役,纺织厂招织工、染工……每个牌子前都围着不少人,大多是本地百姓,脸上带着期待的神色。

    他们沿着街道往前走,正好看见一群穿着统一工装的工人从纺织厂出来,手里拿着沉甸甸的钱袋,脸上满是笑容。

    为首的是个中年妇人,正是当初第一个卖滩涂给县衙的李寡妇,她如今在纺织厂当领班,每月能赚三百文,比以前打渔晒盐强多了。

    见到朱高炽和卓敬,她连忙停下脚步,深深鞠了一躬:“多谢二位大人,俺现在能给娃买新衣裳,还能存下银子了!”

    她身后的工人也纷纷附和,脸上的精气神与三个月前截然不同。

    那时的百姓多是面黄肌瘦,眼神里带着对生活的麻木;如今却个个面色红润,说起未来的日子,眼里闪着光——有人说要攒钱盖新房,有人说要让孩子去学堂读书,有人说等码头建好了,就去当船工,看看海外的世界。

    “这就是最实在的变化啊。”朱高炽轻声道,“银子进了国库是一方面,百姓手里有了活干,心里有了盼头,才是真的立住了根。”

    卓敬点头:“上海真是得天独厚。江南的原料、海外的市场、各地的人才,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往这儿聚,想不发展都难。”

    “天津当年花了一年才有的规模,上海三个月就做到了,照这个势头,明年此时,怕是要赶上苏州了。”

    要知道,卓敬可是建设天津的主理人,他几乎眼睁睁地看着天津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滩涂荒地到码头初立,从第一座工厂冒烟到商队络绎不绝,其中的每一步艰难、每一次突破,他都亲身经历。

    天津用了整整一年才让造船厂造出第一艘像样的福船,而上海三个月就有十余艘船同时动工;天津花了一年才聚齐百家商户,上海短短三月就涌来南北商帮数百户,连海外的商船都闻风而至;天津的税银过百万两用了三年,上海才起步三月,各项收入加起来就已逼近这个数。

    更关键的是人气。天津当年招工匠、引商户,全靠朝廷政策硬推,百姓也是半信半疑地试探着来;上海却是商贾带着银子抢着进,百姓揣着期待挤着来做工,连周边州县的人都拖家带口往这儿涌,那种自发的、滚烫的劲头,是天津当

第479章 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