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谈兵,必须得临海甚至出海实操。
如今大明京城在南京,考量到地理便利性,朱高炽直接将选址定在了上海。
这里地处长江入海口,面朝东海,既有内河航道可供初学操练,又能便捷驶入外海进行实战演练,港口条件优越,商船往来频繁,便于就地取材学习船舶构造与航海经验。
更关键的是,上海离南京不算远,朝廷便于统筹管理,同时又能依托沿海贸易的便利,让学员们早早接触海洋经济与海防实务,比起内陆更能培养出适应远洋作战的水师人才。
选在这里,既能满足水师教学的实战需求,又能兼顾朝廷对军权的掌控,可谓一举两得。
接下来,建设上海也该提上日程了,现如今的上海还是一片滩涂荒地,涨潮时能没过膝盖,退潮后尽是泥泞,别说建学院,就连像样的村落都没几个。
可这地方的潜力摆在那儿——长江入海口的位置,既是内河航运的终点,又是外海贸易的起点,将来要发展水师,就得先把这片荒地变成能停靠大船、驻扎军队的重镇。
得先派工部的人去丈量土地,筑堤挡潮,把滩涂填成平地;再修码头、建船坞,让水师学院的学员有地方练船;还得迁些百姓过来,开垦周边的土地,种粮、织布,解决学院和将来水师的后勤问题。
虽说眼下要花不少银子和人力,但这是长远投资——上海建起来了,不仅能支撑海军学院,还能成为东南沿海的贸易枢纽,将来收的关税、商税,很快就能把本钱赚回来。
更重要的是,把上海从荒地变成重镇,本身就是向天下昭示朝廷发展水师的决心。
让那些还在观望的人看看,朝廷不是说说而已,是真要在海上干一番事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愿意投身水师,愿意来上海定居、经商,慢慢把这片土地盘活。
朱高炽将名单确定好后,直接就送去了乾清宫,让老朱过目。
这次分割不是分裂,而是给大明的军队插上了两只翅膀。
陆军如猛虎,镇守四方;水师似蛟龙,遨游沧海。
将来,这两只翅膀一起发力,大明的疆土,定会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辽阔。
而那些选择了不同道路的将领们,此刻或许还不知道,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在不经意间,为大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陆军的马蹄声与水师的船笛声,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交织成最雄浑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