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0章 陈铭在延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战功回来的。

    大同可是日军重兵把守的军事重镇,能从鬼子手里把它夺下来,在整个根据地都是件大喜事。

    现在的陈铭,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而是根据地人人敬佩的英雄。

    不知道有多少战士和同志,都想亲眼见见这位“能打硬仗”的指挥员。

    陈铭受到了极高规格的接待。

    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白面馒头,每天都有干部来探望。

    他心里清楚,这份待遇不是给“陈铭”个人的,而是给所有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奋斗的革命同志的。

    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前线流血牺牲的战士们。

    刚到延安的几天,陈铭忙得脚不沾地。

    他先是去拜访了非常关心他的首长们,汇报了晋北根据地的情况和大同战役的细节。

    接着又接受了报社记者的采访。

    在独立支队根据地时,为了保密,只有党直接领导的报社能采访他。

    可到了延安,无数家报社的记者都涌了过来,有的问他大同战役的战术,有的问他在敌后作战的经历,还有的想知道他的个人故事。

    最忙的两天,陈铭从早上一直忙到深夜,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他笑着跟身边的警卫员大彪说:

    “这比在前线指挥打仗还累啊!”

    忙完这些,陈铭终于能静下心来,开始学习。

    每天早上,他跟着其他学员一起出操、上课,听老师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革命形势,讲党的政策。

    他听得格外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他知道,现在多学一点,将来回到前线,就能更好地指挥部队,更好地为革命奋斗。

    陈铭的老师对他更是倾囊相授,不仅详细讲解知识,课后还会单独找他谈话,把自己多年的革命感悟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他。

    在那个年代,“老师”二字的分量远超现在。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陈铭对自己的老师充满了敬重,无论是工作上的问题,还是思想上的困惑,都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而老师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弟子一样培养。

    学习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之间,陈铭的课程进度就过半了。

    可就在这时,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找上门来。

    首长们开始关心他的个人问题了。

    “陈铭啊,你今年都快三十二了,怎么还是光棍啊?”

    一位老首长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

    “革命要搞,个人问题也得解决嘛!”

    连远在前线的旅长,都没忘了当“红娘”。

    这不,旅长亲自给陈铭物色,请老师亲自给陈铭把关,给陈铭介绍了一个优秀的进步女青年。

    他通过电台给延安的老战友发消息,托人给陈铭物色合适的女同志。

    陈铭的老师更是直接,亲自上阵把关,没多久就给陈铭找好了人选。

    “老师,这可不行啊,这不是包办婚姻吗?咱们党不兴这个。”

    陈铭苦着脸,想推脱。

    他这些年一门心思扑在打仗上,根本没考虑过个人问题,现在突然要他去见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同志,心里总觉得别扭。

    老师瞪了他一眼,语气却带着温和。

    “什么包办婚姻,这只是让你们见一见,你要是不喜欢人家姑娘,我还能强迫你不成?”

    “人家小程是多么优秀的女同志啊,你不去见一见怎么行?”

    “带兵打仗是为了革命,结婚生子亦是为了革命。”

    陈铭知道,老师的话句句在理。

    对于旅长,他还能找理由推脱,可面对老师的亲自督促,他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

    在他心里,老师就像父亲一样,他不能让老师失望。

    最终,他只能硬着头皮答应:“行,老师,我去见。”

    老师口中的“小程同志”,名叫程清容。

    她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不仅精通俄语、英语,还懂日语,现在在统一战线工作部担任干部。

    论政治可靠性,她是经过组织严格考察的;

    论思想觉悟,她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仰;

    

第230章 陈铭在延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