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我计划派小股部队进入兴安岭,尝试和当地的抗联建立联系。”
”要是能在山区发展根据地,咱们就能开辟进入东北的路线。”
他深知这件事的难度,解释道:
“伪满地区的老百姓,长期被鬼子和伪满政权控制,信息封锁得严严实实。”
“大多数人连‘八路军’‘共产党’的名字都没听过,抗日力量又薄弱,咱们的根据地发展土壤几乎为零。”
说到这里,陈铭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感慨:“咱们在晋省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支持。”
“每逢大战,老百姓挑着扁担、推着独轮车给咱们送粮食、运弹药,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救伤员,这才是咱们的根基。”
“没有根基,再强的部队也扛不住风雨。”
“所以,想要谋划东北,必须先开辟革命土壤,让老百姓知道咱们是谁,知道咱们是为他们打仗的。”
而开辟土壤的关键,在陈铭看来,就是消灭兴安岭地区的土匪。
“那些地方的土匪,长期欺压百姓,抢粮食、抓壮丁,老百姓早就恨之入骨了。”
“咱们先把这些土匪打掉,既能为民除害,又能让老百姓亲眼看到咱们的行动。”
“让他们知道,八路军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是能给他们做主的军队。”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第一步。”
原先我军初入东北时,没有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还能够胜利吗?
这也是我军初入东北后失利的一大原因,缺乏老百姓的支持,缺乏发展的土壤。
后期我军战略部署转向农村,开辟稳固的根据地,获取老百姓们的支持后。
情况才好转过来,等到出东北南下时,已经有百万大军了。
陈铭笑了笑,补充道:
“而且打土匪是咱们独立支队最擅长的业务。”
“不管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武装,哪支没跟土匪交过手?”
“用咱们最擅长的事,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再合适不过。”
计划定了,选哪支部队执行却成了难题。
陈铭分析道:“进入兴安岭的部队,一开始没有老百姓支持,肯定处于无后勤状态,规模不能太大,最多一个营。”
“而且这一个营必须是精兵,还得有特殊技能。”
“既要能打仗,又要会侦查、会和老百姓打交道,还得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陈铭首先排除了三大主力的营。
三大主力的战斗力没问题,打鬼子是一把好手,但术业有专攻。
他们擅长的是正面战场的硬仗,却不一定适应兴安岭的复杂环境,也未必擅长做群众工作。
这个任务,得找一支更灵活、更全能的部队。
经过反复思考,陈铭终于定下了人选:
“就以侦察营的两个连为核心,抽调神枪手大队一个排、特战大队一个小队(36人),再配上通讯、医疗、后勤保障人员,编成一支‘东北先遣队’。”
侦察营是大军的眼睛和耳朵,虽然平时出场率不如神枪手大队、特战大队,但个个都是精兵。
‘精兵出侦察’不是空话,侦察任务高技术、高风险,必须是最顶尖的战士才能胜任,这在古今战例里都验证过。
至于先遣队的队长,陈铭直接点了侦察营营长刘腾杰的名:
“刘腾杰心思细,会变通,还懂民情,让他带队,我放心。”
王大飞听完,忍不住赞叹:“明白,这部署太周密了,方方面面都有考虑。”
“把该想的都想到,才能少出纰漏。”陈铭站起身,拍了拍王大飞的肩膀。
“我走之后,你既要抓作战,也要抓根据地建设,尤其是兵工厂和学校,不能放松。”
“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给总部发电报,总部首长还是很关心我们的。”
“也可以给我发电报,虽然我去学习,但部队的事,我心里一直惦记着。”
“是。”
接下来的两天,陈铭又和王大飞反复核对各项事宜。
从部队的训练计划到根据地的粮食储备,从兵工厂的生产进度到学校的招生情况,事无巨细,一一交代清楚。
直到确认没有任何遗漏,他才放下心来。
“希望明年开春后,能开始向东北压进吧。”
“那么多的好东西,可不能白白便宜了毛子。”
第223章 谋划东北,编成东北先遣队!-->>(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