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增添了一项意外的收入。
与此同时。
在铁林谷深处,林川亲自划定了靠近溪流的一片区域。
工匠们利用地形改造,围起了一片大小适宜的水洼。这里被规划为蟾蜍的规模化养殖基地,旨在为后续持续的药理研究和制剂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
被收购来的蟾蜍和采集到的卵被投放其中,由专人负责管理。
而基地旁,新辟的药坊内弥漫着微腥的气息。
秦砚秋挽起袖口,亲自监督着医女们处理源源不断送来的蟾蜍。
她定下严苛的规矩:只取成年蟾蜍耳后腺分泌的鲜浆,且需在晨露未干时用玉刀轻刮收集。
坊外,几个大陶缸正架在微火上。
缸内是初步滤净的浆液与将军醉的混合物。
林川走进药坊时,秦砚秋正对着一排小瓷瓶凝神记录。
他悄声走近,见她在一册新订的簿子上详细写着:某日某时,取某批浆液若干,以几份将军醉浸取,得澄液几何。
“这醇提之法,进展如何?”林川问道。
“刚初步滤净,尚不敢说成效。”
秦砚秋低声道,“按古法先制了一批寻常蟾酥饼,又按将军说的新法试制了这些澄液。两者药性究竟孰优孰劣,毒性强弱如何,皆需试过方知。”
林川点点头,见桌上不同的细编笼子里,装着不同颜色的蟾蜍。
笼上挂着标签:“青背金线”、“黑眶厚皮”、“花斑大耳”。
“这是按品类分开了?”
“正是。”秦砚秋拿起记录簿,“医官们查阅杂记,又询问老猎户,得知不同蟾蜍毒性迥异。譬如这青背金’,多生于山涧,其毒烈性最猛,乡民谓之‘三步倒’;而花斑大耳常见于田间,其毒性缓,却多致人狂躁。若不加以区分,混为一谈,药性必然混沌难测。”
林川点点头:“做得对!多几种对比一下,以后的规模养殖也会少走弯路。”
秦砚秋指着黑眶厚皮的笼子道:“这就是孩子们玩的那种蟾蜍,我们准备先从这个开始。”
第612章,蟾毒试验-->>(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