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殿内,李承乾正对着舆图发呆。
    西域的吐蕃又在边境蠢蠢欲动,奏折堆了半案,可马周的括田令刚下,朝堂上已是一片反对之声,根本抽不出兵力西征。
    “陛下。”
    武诩捧着盏燕窝走进来,香气漫过案几,
    “臣妾在感业寺时,听西域来的商队说,吐蕃赞婆最贪中原的丝绸,尤其是苏绣的凤袍。”
    李承乾抬头问道:
    “你的意思是?”
    “以赐婚为名,送件凤袍过去。”
    武媚娘指尖划过舆图上的吐蕃疆域,
    “凤袍的丝线里掺些细针,赞婆穿在身上,不出三日便会奇痒难忍。
    咱们再派医官去‘诊治’,趁机摸清他们的布防。”
    他接过燕窝,却没喝:“此事容朕想想。”
    武诩的笑容僵了一瞬,随即又柔声说道:
    “陛下若是觉得不妥,臣妾这就忘了。”
    她转身要走,却被李承乾叫住。
    “你在感业寺,抄了多少遍《女诫》?”
    “回陛下,三百遍。”
    “那你该知道,后宫不得干政。”
    李承乾冷声说道,
    “安分守己,朕不会亏待你。
    但若敢越界......”
    他没说下去,可武媚娘懂了。
    她深深一拜,退出殿时,袖中的指甲几乎掐进肉里。
    马周的括田队刚到青州,就被挡在了城门外。
    青州刺史赵德昌领着世家子弟,举着“民为邦本”的牌匾,跪在护城河前。
    “马大人!括田令是要逼死百姓啊!
    那些田产都是祖上留下来的,凭什么充公?”
    身后的百姓们跟着哭喊,有人举着锄头,有人抱着孩子,哭声震天。
    马周坐在马上,看着人群中那些熟悉的面孔。
    去年在苏州开仓放粮时,就是这些人捧着番薯干,哭着喊他“青天大老爷”。
    “赵大人,”
    马周大吼一声,
    “去年大旱,青州饿死了三百百姓,可赵府的粮仓却堆着五千石粟米,这事你忘了吗?”
    赵德昌的脸瞬间白了:
    “你......你血口喷人!”
    “是不是血口喷人,查了便知。”
    马周挥了挥手,农兵卫推着墨家新造的“探田车”上前。
    这车子能探出地下三尺的粮仓,是墨云特意为括田造的。
    探田车的铁针刚插进赵府后院的土地,就传来“叮”的脆响。
    农兵卫们挥锄头开挖,很快就露出个丈许深的地窖,里面堆满了麻袋,麻袋上印着“赈灾粮”三个字。
    “赵德昌!”
    马周的厉声喝道,
    “你挪用赈灾粮,还敢煽动百姓抗命,该当何罪?”
    百姓们看傻了眼,举着锄头的手慢慢放下。
    去年饿肚子的时候,他们去赵府求粮,被恶奴打得头破血流,没想到赈灾粮全被藏在了这里。
    “狗官!”
    有人突然扔出块石头,砸在赵德昌头上,
    “还我们粮食!”
    愤怒的人群像潮水般涌向赵府,世家子弟们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阻拦。
    马周看着这幕,突然想起石头教他的话:
    “百姓的心是秤,谁真谁假,一称便知。”
    他翻身下马,走到那地窖前,抓起把粟米,对着阳光扬起。
    金黄的米粒在光线下闪烁,像无数双眼睛,看着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
    “传下去,”
    马周的声音传遍青州城,
    “所有隐瞒的田产,一半充公,一半分给无地的百姓。
    今年的秋粮,谁种谁收!”
    欢呼声
第375章 这天下正在变好-->>(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