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所以对于如今的这幅堪称铺天盖地的阵仗,百般不解。
不过抬头看到李显穆脸上并没有什么焦急之色,依旧是静若无风平湖,他心中也慢慢安静下来。
李显穆环视众人后,不疾不徐道:“在这一场政治的大乱中,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旁观者,搞懂这个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在敌人之中,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对我们敌视的,有没有能化敌为友的、有没有能相互分化的,又有谁不能和解的,搞懂这个问题,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在场的人都不是政治小白,对李显穆这番话都有极深的理解。
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化敌为友的政治故事,比如著名的将相和。
以及许多本来为敌,但后来反而成为挚友的故事。
甚至就连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这些政见上不同的人,私底下的关系也不差,甚至还会互相拜访。
但若是立场上的不同,那就绝无缓和的可能,比如爱国者和汉奸。
再比如祸国之大盗、贪蠹之官吏,李显穆就绝不可能与之和解乃至于为友。
“从永乐年间以来,我们杀败过的对手有多少呢?怕是数也数不清吧,这其中有多少利益纠葛,更是理也理不清。”
众人尽皆默然,自然是数也数不清,心学是李显穆一手发扬光大的,发展到现在最强的政治势力之一,自然是踩着无数人的前程尸骨上来的。
毕竟位置就那么多,心学党的人坐了,其他人就坐不上。
如今李显穆更是吏部尚书,任谁都知道,日后心学党的官员必然将更加快速的占据各种位置。
这可绝不是危言耸听。
吏部尚书、甚至一个吏部侍郎,乃至于一个吏部的郎中,都能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低级官员、甚至四品、五品官员的任命。
京官的含权量,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否则也不至于从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为正三品的侍郎,还能算是高升。
“如今我为吏部尚书、内阁首辅,纵然是风光无限,可高处不胜寒,怕是不知多少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都以为,我是你们的靠山,这大明的官位,予取予求,这是一部分人敌视我的原因。”
李显穆饮下一口茶,无奈的摇摇头道:“如今内阁权重,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以及外省大员,对此都颇为不满,自然而然的将他们自己和内阁对立起来,所以那些理学顽孽一旦开始炮轰内阁,这些人立刻跟上了团。
理学顽孽的目标是我,这些人的目的则是内阁制度,于是双方之间一拍即合,有了这汹涌如潮的上书。”
“内阁制度对国朝有大利,难道他们看不出来吗?”
“当初实行票拟制度的时候,早就将内阁的利弊都讲清楚了,若是没有内阁,难不成是要宦官专权吗?”
“当真是鼠目寸光,竖子不足与谋。”
屋中众人纷纷义愤填膺的说着。
李显穆却缓缓环视着众人,目光中带着一股莫名的意味,直到屋中众人都停了下来。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就算是你们之中,也有人对内阁制度不满意,尤其是我成为了吏部尚书后,就算是没有内阁首辅的位置,权力也足够大,有人认识内阁首辅的位置,可有可无,于是也希望内阁制度能取消。”
李显穆这番话堪称是石破天惊,震得屋中众人纷纷出言解释,谁都知道李显穆有多在乎内阁制度,对于内阁首辅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吏部尚书。
李显穆并没有在意众人的解释,方才那番话,他可不是随意说的。
随着票拟制度的实行,以及皇帝对内阁的重视,整座天下都看到了内阁权力的快速上升,在很多地方,六部都要仰仗于内阁,而内阁对于六部所求却很少,甚至还掌握着六部的考核。
除了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还能和内阁大学士抗衡之外,其余四部尚书,已然隐隐落在内阁大学士之后。
而在心学党之中,除了李显穆外,还有杨荣这位内阁
第21章 内阁-->>(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