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6章 寒门豪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门槛,会极强的稳固皇权。

    在这条规则下,如果一个尚书家族、内阁家族想要维持家族权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每一代都有人天资绝伦,能够考取一甲、二甲前几名这样的好成绩。

    一旦考不了好名次,所谓的尚书家族在领头人致仕、死亡的时候,立刻就会跌落阶级,沦落府级别的二流家族。

    比如松江府的徐阶徐阁老。

    他甚至还有个首辅弟子,也依旧跌落了阶级,被海瑞搞得灰头土脸,颜面全无。

    而大多数人都知道政治讲究派系。

    一个巨头的倒下,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牵连着一大批人,比如张居正倒下了,接近着倒下了三个尚书、至于侍郎、巡抚、布政使、知府等高级官员,数不胜数,武将中戚继光等一大批都被撤职。

    一次政治清洗,空出了多少官位?促成了多大的士大夫内部阶级交流?

    明朝坐师制度那么发达,就是因为血缘家族继承顶级政治资源的道路,在明朝事实上已经破产了,他们只能寻找另外的道路作为弥补。

    王艮的前途很好,他履历丰富,只要按部就班的等着前面的人出缺,一步步晋升侍郎、尚书,都是没问题的,他自然是希望两个儿子能继承他的政治地位。

    但他观察了很久,很难,他的两个儿子考试入二甲还是没问题的,但做尚书,没那个能力,强行推是推不上去的。

    在这个时候,于谦就是他的不二选择,他考察了于谦很久,从性情、品德、能力,都是上上之选,于是才向李显穆推荐了于谦。

    “于谦,师兄将你托付给我。

    你现在还是白身,恰好,我有两个儿子和几个侄子正在蒙学,你有空闲时间,就为他们开蒙吧。”

    说是开蒙,实际上就是让他跟在身边学习了。

    于谦是刚直,不是傻,直接以半师之礼拜在地上,“老师大恩,师叔大恩,谦没齿难忘。”

    王肃兄弟二人皆是艳羡,又微微叹息。

    他们都知道,父亲推荐于谦给师叔,不是简单的介绍师侄。

    须知王艮是心学派系的大佬之一,他的继承人,是要作为心学党的后备人才去培养的,整个派系的资源都要一定程度的倾泻。

    政治资源这个词,可能在许多人眼里带着贬意,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以摘桃子的形式出现,充满了黑暗的意味。

    但这其实是个中性词,一个派系真正要作为领袖培养的人,喂给他们的资源,都是那种极其难啃的骨头,但同时完成之后也能获得极高威望的事情。

    张居正能在清流党中脱颖而出,也是啃了不少硬骨头,才得到徐阶的认可,继承了清流党人的政治势力。

    说到这里,大概就明白了,李显穆其实就是皇帝喂了无数政治资源发展起来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很类似的人,汉朝名将霍去病,只不过因为二人能力太过于出众,每次都能完美的完成皇帝派下的任务。

    “起来吧。”李显穆摆摆手,“你们要抓住这几年的机会,如今理学依旧过盛,所以圣上锐意推行心学平衡理学,这几年的科举试题,都偏向心学。

    在这种态势下,你们的科举成绩都能前进一些,甚至答的好,进一甲也不是没有希望。”

    古代科举考试,非常讲究考生和皇帝、主考官心意相通,比如建文二年的状元胡广,就是因为在考卷中旗帜鲜明的反对燕王朱棣,于是被建文帝点了状元。

    古代科举舞弊,从原则上来看自然是大案,但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用舞弊,因为原则就在李显穆他们手上。

    嘉靖二十三年,内阁首辅翟銮的两个儿子同登进士,时人讥讽“一鸾(指翟銮)当道,双凤齐鸣”。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考中榜眼。

    万历八年,张居正的第三子张懋修考中状元,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大儿子张敬修。

    张居正有六个儿子,有人作诗讽刺:“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做探花郎!”

    张居正未

第216章 寒门豪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