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就要走廷推流程或者由皇帝直接任命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上达天听。
耿如杞又不清楚皇帝的态度,哪里敢让张鸿功出现在皇帝的视线里,所以就只能先让他屈居守备之职,就算要提拔,也得找到正当理由才好意思往上举荐,最终能不能成都很难说。
如果皇帝把张鸿功忘了,又或者皇帝懒政,就像天启年间一样让魏忠贤代理朝政,那他们使点钱,走走关系还是有希望通过的。魏忠贤的执政水平其实很一般,内斗的手段很杰出,治国你又能指望一个太监能有多高的见识呢?
魏忠贤执政时期,大明在军事方面简直没眼看,一败再败。
魏忠贤也不想这样,但他是真的分不清谁能打、谁不能打,又或者真正能打的压根就不会跟他们阉党混一块儿。
朱由检是知道耿如杞其人的,不然也不会默许他在山西坐大。
他这样的单线程生物,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他只能凭借着自己模糊的记忆,菜得抠脚的历史水平,将大臣简单打上能臣、废物、忠臣、汉奸四个标签,并将其排列组合。
忠且能自然是用人的第一档,汉奸能臣也不是不能用,只是需要防一手,废物无论忠奸一律打死!
耿如杞能不能打,朱由检其实不太清楚,之所以能让他记住这人,是因为他在原本的历史上死得太惨、太冤了!
这一世,己巳之变的时候,耿如杞依旧打算率军勤王,但还没来成,就被朱由检预判到并劝返了。
彼时大同、山西两镇都快被打残了,最狠的仗是大同打的,桃子却被来支援的几支部队给摘走了,宣府、延绥、京营拿的是军功封赏,山西各卫抚恤吃到饱,军民都死伤惨重。后来合计比较,山西的损失不比己巳之变少多少。
己巳之变,北直隶提前执行坚壁清野命令了,经济损失很大,人也死了很多,但比原来历史线上上百万人的伤亡,已经好上太多了。而山西被屠,却是因为朱由检煽动了蝴蝶翅膀,无中生有的。
原本历史线上,大明每年给林丹汗百万岁币,换得一夕安寝,幻想着可以和林丹汗联手对付建奴,但朱由检强硬拒绝了林丹汗的敲诈勒索,提前引爆了大明与插汉部的矛盾,让原本只是想签个城下之盟的林丹汗开始玩真的。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大明提前五年就把林丹汗给超度了,把大半个蒙古都给打服了。
耿如杞之前打算拉拢插汉部的操作让张鸿功很不满,他能有今天都怪插汉部。他自己打仗打输了也怪不得别人,他没有摇援军,也怪不到队友,那只能把错都归类到敌人太凶残、太狡猾上了。
耿如杞在大同待了三个月,去之前,还没打算跟娜木钟翻脸的,所以张鸿功觉得很膈应,就没有跟着去。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张鸿功很舒服了,他才不想拉拢什么插汉部呢,要不是打不过,他希望蒙古人,特别是插汉部的人全部死绝,如此才能缓解他被打得丢盔卸甲、险死还生之恨。
丢官不是最让他痛恨的,他最无法接受的是他把父兄的声誉全给败光了,祭祖的时候他都抬不起头来。
往年祭祖他都是当排头兵,是整个家族的荣誉,充当家族话事人的,现在,每年祭祖的时候,他都腿软,没脸见人了!
有性子直的直接问他,当初为什么不死在战场上呢?是啊,他为啥不死在战场上呢?那样的话,皇帝会念在他忠勇,赏赐他的家族,他的名声也不会有太大的折损,可是他不敢啊,他怕啊!
不是谁都有舍生忘死的勇气的,类似李成栋这种以冲锋陷阵为乐的军官二代还是比较罕见的。
耿如杞给他出了半口恶气,在他回来的时候,张鸿功城门大开,笑脸相迎,然而耿如杞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却是:“鸿功,你看我的头还在么?!”
“啊?!”张鸿功一整个懵住,他抓着耿如杞的手臂翻来覆去地看,虽然老头满脸风霜,头发灰白,五十岁看起来像七十岁,但身上并无血迹啊。
看他的亲卫标兵,虽然疲惫不堪,但也不像是被追杀的样子啊,逃命这事他熟啊,怎么会看错呢,所以巡抚大人这是在闹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