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傍晚,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扫进大棚,竹架的影子在泥地上拉得老长。
林小虎放下最后一扇草帘子,今天的工作总算结束了。
他揉捏着酸痛的胳膊走下夯土墙,看到隔壁大棚夯土墙上走下来的王大庆,招呼道:“大庆哥,累不累?”
“还成吧。”王大庆虽是村长的儿子,家里农活却没少干,比林小虎还要壮实几分。
林小虎看了看天色:“时间差不多了,咱去三号大棚吃饭吧。”两人刚走到土路旁,就见葛青山在远处招手:“小虎,大庆哥,快过来,开会啦!”
林小虎小跑两步,好奇地问:“咋的了,开啥会?”
葛青山答道:“李哥没说,不过建军哥都回来了,估计是好事。”
“大庆哥,快点!”林小虎招呼一声,自己先跑向了三号大棚。
此时三号大棚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李哲在一旁和陈守耕低声交谈,王荣生和王建军父子俩也在低声说着什么。
李哲也邀请陈守耕和周青禾投资入股了,只是这两人不是农村户口,不符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条件,资金他们只能另想办法。
李哲见人来的差不多了,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方方正正的文件:“都停一下。”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咱四季青蔬菜公司的营业执照办下来了。”
棚里先是静了半秒,紧接着就像炸开了锅。
坐在前排的赵铁柱猛地直起身,差点带倒旁边的凳子,他凑到前面仔细端详着那张“纸”:“哥,这就是营业执照?咱这就有公司了?”
赵铁柱小心翼翼的将营业执照接过来,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他是最早知道李哲要贷款建蔬菜大棚的人,他当时只觉得李哲胆子大、有志气,但从没想过李哲能把营生干这么大。
现在想想,依旧觉得不可思议。
“对,以后大家就是四季青公司的员工了。”李哲笑着应道。
其他人也都围过来看——打去年冬天李哲念叨要办公司起,这事儿就成了大伙儿的盼头。
老李接过营业执照,乐了,“嘿,上面是我的名!”
林小虎一挑大拇指,赞道:“李叔,您可是咱村的头一份。”
等众人看完营业执照,李哲继续说:“现在公司成立了,我准备明天带大家去信用社贷款,我以公司的名义给大家信用背书。”
所谓的信用背书并不是担保,而是基于李哲自身在当地的信誉、与信用社的良好合作关系,向信用社口头说明村民的种植能力、还款意愿等情况,为村民的信用做口头证明,增加信用社对村民的信任度。
听到这,众人都低头议论起来,有的面露兴奋,有的还带着些许犹豫。
李哲等大伙说得差不多了,才又开口:“去信用社贷款的事,大家伙自己想清楚了。要贷款的明天早点来,先把棚里的活拾掇利索,上午我带你们去信用社。
拿不定主意的,回去跟家里人合计合计,不着急,就算明天不赶趟,以后还有机会。”
林小虎立刻说道:“李哥,算我一个,我要贷款。”
老李往四周瞅了瞅,见妻子没在,也跟着说:“俺也贷款。”
赵铁柱面上带着兴奋:“哥,俺也贷款。”
王建军没搭话,他回来原本就是为了贷款的事,但老爹告诉他明天要相亲。
他想了想,还是得紧着相亲的事——毕竟是他爹和姑姑张罗的,自己也到了说亲的年纪,贷款的事晚点也成。
他心里也有些小期待,不知道要见的姑娘长啥样?
李哲没有统计人名,说道:“想贷款的明儿个早点来就成,干完活,咱们坐着拖拉机去。
对了,一定要带上办理贷款的手续。
大家伙散了吧,先去吃饭。”
……
万安镇,陈家湾村。
晚上七点,张玉珍骑着自行车到了陈家湾。陈家湾距离大营村不远,骑自行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
村民的媒人有两种:第一种是专业媒人,把做媒当成营生或副业,这种媒人并不多见;
更多的则是熟人介绍,比如本村的婶子、大娘或双方家庭都认识的亲戚,这些人知根知底,沾亲带故,更有信任基础。
张玉珍和王荣生、王秀英兄妹俩打小就认识,都是邻居,关系不用多说;而她要介绍的女方也不是外人,正是她堂妹张玉珊的女儿钟玲玲。
张玉珍骑着自行车到了陈家湾村南,停在一处黑色木门前,门口长着一棵歪脖树,正是她堂妹张玉珊家。她停下自行车,敲了敲门:“咚咚……”
“谁啊?”外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珊子,是我。”张玉珍把车筐里的一网兜苹果和一桶麦乳精提出来。
“吱……”门刚开条缝,系着蓝布围裙的张玉珊看见是她,脸上立刻堆起笑:“姐来了,快进来。”侧身让她进了院子。
张玉珍停好自行车,将网兜递给张玉珊:“给你家的。”
第237章 及时雨(大章)-->>(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