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7章 贾昌朝的算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事端,更不要去招惹旁人。至于你回京待查的事情和以后差遣的安排,老夫自有计较。”

    “是是是!下官谨遵贾相公教诲!”

    王逵心中大石终于落地。

    虽然贾昌朝没有给他具体的承诺,但这态度已然表明,他这条破船,暂时还有码头愿意收留。

    “去吧。”

    贾昌朝挥了挥手,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不再看他。

    王逵躬身倒退着出了偏厅,轻轻带上门。

    直到走出贾府的大门,被带着细雨的冷风一吹,他才发觉自己的中衣已经被冷汗浸透。

    王逵长长舒了一口气,眼神中却闪过一丝狠厉。

    文彦博、韩琦、包拯.还有那个折辱于他的宋祁,乃至见死不救的宋庠,他都记下了!

    只要有机会,他王逵,一定会连本带利地讨回来!

    府邸里。

    贾昌朝在偏厅中踱了几步,窗外春雨渐沥,敲打着庭前的芭蕉叶,发出细密而沉闷的声响。

    收下王逵,是一步险棋,但也是无奈之举。

    庙堂之争,如同弈棋,有时明知是险棋,也不得不走。

    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另一个人,那个掀起轩然大波,甚至隐隐牵动了宫内视线的年轻状元,陆北顾。

    此子与宋庠关系匪浅,又似乎与福康公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如今大魁天下,名声大噪,恐怕很快就会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而裴德谷的案子虽然没有继续牵连更多,可贾昌朝却不会因此放下警惕.庙堂上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走了过来,贾昌朝很清楚一个道理,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拿着我的手书,去,请王畴过府一叙。”

    王畴是前三司使王博文之子,以父荫入仕,虽然后来也参加了科举,并且在天圣八年进士及第,但跟那一批的欧阳修、富弼、王拱辰等人关系并不亲密,反而跟贾昌朝关系很好,是贾昌朝一手提拔上来的。

    而王畴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上。

    ——权判吏部流内铨。

    如果说冯京的判都磨勘司是管钱,那王畴的权判吏部流内铨就是管人。

    在大宋,文官人事权虽然并不完全由吏部负责,高级文官都是归中书省直管的,京朝官则由审官院任免。

    但吏部仍握有大量人事权。

    在文官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也就是知州以下的地方官以及在京但无权参朝的京官,都是由吏部进行考核、任免的。

    约莫半个时辰后,王畴便匆匆赶到了贾府。

    他在书房见到贾昌朝,恭敬行礼:“贾公相召,不知有何吩咐?”

    “景彝来了,坐。”

    贾昌朝脸上堆起温和的笑意,示意王畴坐下,还亲自为他斟了杯茶,态度跟对待王逵时简直天壤之别。

    “没什么大事,只是听说今年殿试结束了,这些新科进士还没授官呢。而老夫近来翻阅旧档,见历年新科进士授官,颇有疑惑,想着你如今判流内铨,故而听听你的见解。”

    贾昌朝先扯了些无关紧要的往年惯例,问了几个关于进士初授官职品阶、差遣分配的问题。

    王畴一一作答,言辞谨慎,但眼神中透着精明。

    他知道贾昌朝绝不会只为这点小事专门找他冒雨过来相见,现在找他,要么是想关照人,要么就是想整人。

    果然,贾昌朝话锋一转,仿佛不经意般提起:“说起来,今科状元陆北顾,连中四元,风头无两,真是百年难遇的佳话不知依景彝看来,以此子之才,放在何处更能施展抱负,为国效力?”

    贾昌朝端起茶杯,轻轻吹着热气,目光却落在王畴脸上。

    王畴没搞明白贾昌朝到底要干嘛,他略一沉吟,道。

    “贾公问起,我也不敢隐瞒,今天我也是刚知道,为了此子,三司、御史台乃至馆阁,可是争得不可开交!”

    “哦?”

    贾昌朝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些许惊讶之意,并未流露明显恶意。

    “竟有此事?细细说来。”

    王畴压低了声音:“三司使张方平与盐铁副使范祥,联名向官家奏请,言国库空虚,盐铁积弊深重,非锐意进取之干才不能整顿,极力主张将陆北顾超擢放入盐铁司,委以主案之任,以期尽快开源;权御史中丞欧阳修则力陈台谏空虚,亟待补充新鲜血液,陆北顾风骨见识俱佳,正合御史之选,请求授其殿中侍御史里行之职;而判国子监杨安国,更是希望仿晏殊故事,将此子放入馆阁清要之位,以为国家储才。”

    贾昌朝听完是真的有些惊讶了,不是刚才那种装的。

    三方争抢,这陆北顾竟成了香饽饽?这倒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实际上,盐铁司是实权钱袋子,御史台是清要言路,馆阁是储才近侍,无论去哪一处,对此子未来的仕途都

第357章 贾昌朝的算计-->>(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