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46、爱包饺子的英国人与未选择的路(6k,月票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的三位作者,以罕见的内省与庄严的抒情笔调,向读者呈现出一片新的精神景观。

    与伦敦诗坛常见的柔弱抒情或感伤叙事不同,这三位诗人似乎来自远离都市喧嚣之地——他们的诗不求取悦,不事修饰,却以一种几近野性的真诚逼近生命”

    这是哪来的三个无名之辈?但怎么感觉又有点眼熟?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还是这篇文章的署名:米哈伊尔。

    莫里斯:“?”

    这个俄国人什么时候又转行当评论家了?

    难不成他还想在评论界也占据一席之地?

    太贪婪了吧?!

    而且他有什么资格一上来就将他的文章刊登在《文学公报》上?

    正常来说,米哈伊尔确实没有这个资格,毕竟他在评论家这一领域就是一个纯新人,但当他表示写了一篇评论并且想刊登在杂志上的时候,伦敦的不少杂志老板顿时就是灵机一动。

    姑且先不管他写的如何,以这个俄国人最近的名声,光是带有他名字的文章就已经能吸引到不少订户了!

    更何况有些评论杂志本身就会评价最近的新书,而且这个俄国人的评论文章写的竟然还真不错,将一部无人关注的诗集写的真有点吸引人了.

    如此一来,《文学公报》在一番竞争之下,也是终于将这篇评论收入囊中。

    而这一期的销量似乎证明了这是个相当明智的选择

    而说回莫里斯这边,他在愣愣地看完这篇文章后,先是忍不住痛斥几句文学界的黑暗,紧接着他突然灵光一闪,一下子就想起了他到底在什么地方见过这部诗集。

    这不就是我前些天让佣人当垃圾处理掉的那本诗集吗?!

    不行,我也要评论这部诗集!一个俄国人他懂什么叫英国诗歌吗?

    一念至此,感觉自己抓到了机会的莫里斯便赶忙将佣人叫了过来,在简单提了一下这本诗集后,莫里斯便赶忙说道:“你快再把这本诗集找回来吧。”

    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的佣人:“?”

    fuck-you!

    “实在找不到就尽快给我买一本新的回来吧!”

    当莫里斯准备借着这件事抨击一下文学界的黑暗、质疑米哈伊尔对英语诗歌的理解水平并且顺带为自己捞点名声的时候,伦敦的不少评论家无疑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于是在某种莫名的默契下,对这部诗集的新的评论以及反驳、指斥米哈伊尔的评论的文章也开始不断出现。

    而如此一来,米哈伊尔的目的其实就已经达到了.

    正当这些声音开始传播和酝酿的时候,米哈伊尔一如既往地忙着搞自己的事业,而在闲暇的时候,为了娱乐一下以及了解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界,米哈伊尔那也是抽空走进了英国的剧院,然后几乎是每去一场,米哈伊尔都是带着一副难绷的表情从剧院里走出来的。

    没办法,在这一时期的英国,由于社会氛围以及其它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英国文学常常成为道德教育和社会改良的手段。

    而且比起法国,英国人无疑是更加喜欢圆满、体面且道德的故事。

    俗称为包饺子结局。

    无论过程如何跌宕起伏,到了大结局的时候总归是要和和美美的包一次饺子的。

    狄更斯的很多作品其实就有这样的倾向,就像他的《雾都孤儿》,换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从小在孤儿院受难的幼儿竟是大笔遗产继承人!可他却被恶毒长子陷害,好在是得到贵人相助,然后这贵人竟是他素未谋面的姐姐!于是两人合力将反派送进监狱,最后得到了父亲的遗产并在别墅中快乐的生活了下去

    换而言之,奥立弗前半本书还是可怜的孤儿,但是随着故事的逐步推进,读者便会发现奥立弗竟然遗落民间的富二代。

    只能说,英国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度是到后期才逐步加深的,十九世纪前期的时候那是真喜欢包饺子。

    当然,这其实也是下层民众们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虽然不够现实和文学,但确实是这一时期人民心中的好书。

    而后期的狄更斯确实是有在逐步进化,并非一味停留在道德说教,但道德教化这部分的内容还是让狄更斯在文学史上不会拥有太高的地位。

    除了以外,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界那也是在不停地包饺子。

    最为抽象的是,许多英国人虽然嘴上敬仰莎士比亚,但心底又嫌他“粗俗不体面”,毕竟莎士比亚的戏剧原作太长太悲且常常有一些荤话、粗话,对于维多利亚的道德标准和利益观念来说太“放肆”。

    于是英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莎士比亚的魔改。

    首先《李尔王》在1681年就被英国人改编成了包饺子版本,结局的时候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不仅没有惨死,反而是父女团圆、反派受惩然后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一版本直到19世纪中期时仍是主流。

    与此同理,《哈姆雷特》也被不少剧院改成了大团圆结局,并且凡是“淫秽、粗话”的对白都被删去,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更是成了一场纯洁、煽情的爱情团圆剧。

    哦对,维多利亚时代也有政治正确,像是《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明明是个黑哥们,但是很多演员会演成“被晒得很黑的地中海人”,只能说多年以后,欧洲的白人们也是被这个回旋镖打中脑门,以至于白雪公主都得变成黑雪公主

    最后就是这一时期已经有英国剧作家在试图推动恢复原剧演出,但是各种各样的包饺子版本依旧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对于米哈伊尔来说,他看到这样的剧相当难绷,以至于他都开始考虑要不要在离开英国之前,在英国上演一场比较爆的戏剧.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英国人对于戏剧有着这样的偏好,并且他们认为巴黎舞台风格的作品过于放纵、道德上不体面,所以米哈伊尔费了不少劲才成功演出的《茶花女》并未顺利地进入英国,甚至说还被英国的观众们排斥。

    如果有人之后改编一个包饺子版本可能就真的能在英国试试水了。

    虽然英国人不太欢迎这部剧,但在伦

246、爱包饺子的英国人与未选择的路(6k,月票加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