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4章 吏部传说之其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掩兜鍪。

    菱花镜里空才调,丹墀影中老春秋。

    试问笙歌沸处:谁把良工,作偃师弄偶?”

    朱翊钧的文学水平有限,只觉得词曲华丽,拍手叫好。

    李鏻的汉文造诣也不深,也觉得词句优美,也跟着叫好。

    但是在场的官员,却脸上露出奇怪表情。

    苏泽皱眉看向汤显祖,如果只是恃才傲物也就罢了,当着太子作这样的词曲,就有点挑衅的意思了。

    这第一句“锦心绣口无人收“,就是暗喻其治国才华无人赏识。

    而“殿前粉墨掩兜鍪“,这句就更得罪人了。

    “兜鍪“为武将头盔,借代朝堂重任,“粉墨“指戏子装扮,暗讽真正人才只能以伶人身份接近权力中心。

    苏泽看向太子身后的吏部尚书杨思忠,这是打你大冢宰的脸啊!

    这不是明着说朝廷取才有问题吗?

    苏泽想起原始空这位大才子,似乎也是当官不久,就被贬到徐闻县,这说话也太得罪人了。

    不过苏泽看向杨思忠,这位吏部尚书脸上并没有任何异色。

    果然是大冢宰啊,这样都不生气,苏泽只能佩服杨思忠的养气功夫。

    太子又问了汤显祖不少问题,汤显祖都做了回答,晚宴的时候太子又拉着汤显祖共宴,甚至还委婉表示,要召汤显祖做自己身边的待诏。

    但是汤显祖还是拒绝了太子的好意,这让小胖钧有些遗憾,但是此时的小胖钧更在意的是看戏,倒是也没有继续邀请汤显祖。

    东宫晚上继续唱戏,重臣们则纷纷告退。

    杨思忠离开东宫后,却没有直接返回自己府邸,而是来到了吏部。

    虽然已经天黑了,但是文选郎张四维依然没有离开,朝廷自从新政以来,其实扩权最大的就是吏部。

    新政多出来的职位,都是需要吏部来委任的。

    张四维这些日子一直都在加班,准备山东第二次吏科试的事情。

    “大冢宰您怎么回部了?”

    张四维连忙将杨思忠迎入了自己的公房。

    杨思忠轻描淡写的问道:

    “前几日,朝鲜通政署来信,主司冯学颜是不是说缺个官儿?”

    张四维苦着脸说道:

    “劳烦大冢宰还记得这件事,下官也为这件事犯难呢。”

    “咱们大明的官员都不愿意离开京师,更遑论外派他国了,吏部拟了几个人选,还没公布就被人找上门来,至今没能定下来。”

    紧接着张四维看向杨思忠,小心的问道:

    “大冢宰心中有人选了?”

    “有是有。”

    杨思忠说道:

    “今日赴东宫宴会,这朝鲜使团上下,都对汤显祖非常敬重,他是举人功名吧?应该可以外派吧?”

    听到汤显祖的名字,张四维皱眉道:

    “可下官听说,这汤显祖准备参加明年的贡试,朝廷也不能夺其志吧?”

    杨思忠却说道:

    “这有何难,先让汤显祖去朝鲜,等明年再让他回来参加科举就是了。”

    张四维道:

    “大冢宰,这样不合旧例吧?”

    大明的官场极为重视“出身”,真正的高级职位,几乎都被进士出身垄断。

    甚至到了现在,学历已经卷到了“庶吉士”。

    只有屡试不第,看不到希望的举人才会愿意授官,而这也意味着基本上告别科举。

    杨思忠说道:

    “这个容易,让汤显祖作为朝鲜通政署的编外人员,以和朝鲜文化交流的名义派他去。”

    张四维愣着说道:

    “这,这汤显祖愿意去吗?”

    “他在朝鲜的功劳可以叙功嘛,等他日后考上进士,可以免于选官之苦。”

    杨思忠又拍了拍张四维的肩膀说道:

    “本官很看好你。”

    张四维听到领导发话,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好拱手称是。

    ——

    九月二十三日,宾主尽欢的朝鲜使团,从京师返回朝鲜。

    京师又传来消息,近些月声名鹊起的,《牡丹亭》作者汤显祖,也应邀前往朝鲜。

    崇文门戏班在东宫演出两日夜,立刻成为京师顶流中的顶流,戏班当家脸都笑开了花。

    而与此同时,江南官绅代表,也从乘船抵达直沽,不日进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