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制品。
除开奶制品之外,水师学堂还专门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场,给蓬莱岛上的水师学堂学员提供肉类。
如此高的生活标准,就连大明水师一些水手都对此心生嫉妒。
但是他们要么学历不符合要求,要么已经超过了入学的年龄,但是这些水师的水手们,纷纷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自己的下一代送入水师学堂去。
而那些家中子弟已经达到了预科标准的,更是直接将子弟送到预科入学。
张敬修忙着筹备水师学堂的事情,这些日子都忙得昏天黑地,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水师学堂的教学系统拉了起来。
张敬修对于水师学堂的建设,一句话就是“照抄武监”。
张敬修在水师学堂设置了两个科,分别是航海科和炮术科,又按照武监的方式设置班级进行管理。
而纸质教材上张敬修也基本上照抄了武监的教纲,德育的内容基本上按照武监照抄,炮术科的内容则照抄武监炮兵科的教材,只不过加入了一些舰船炮术的部分。
航海科的教材就比较棘手了,也亏着张敬修的阁老父亲张居正出手,编写航海教材导航部分内容,交给了太史院少史黄冀负责。
听说黄冀在测绘星图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突破,这些内容也会用在航海科的教材之中。
此外还有算学、兵法操典、军法军纪,这些内容也由水师组织人员编写。
当然,如今的水师学堂还是一个空架子,一些教官甚至自己都没读完教材,特别是有关星相导航的课程,很多内容教官自己都不懂,只能照本宣科。
依靠武监的先进教育体系,张敬修还是让水师学堂运转了起来。
反正各种考核和毕业标准在那边,学生自己总要上进,有些问题一边教一边学,也总能够解决。
为此水师提督李超,宣慰使宸昊,都给了张敬修高度评价,并且上奏朝廷,给张敬修请功。
对于这样的功劳,兵部自然不可能不许,武选郎申时行大笔一挥,张敬修列入了水师的晋升百户的名单。
就这样,张敬修的军职从刚开始的副火长,也就是总旗级别,跳到了和舰长平起平坐的百户级别。
今日终于赶上了休沐日,水师学堂的事情已经忙完了,张敬修才得了空闲。
张敬修曾经的手下,直沽号上的瞭望手张司也已经入学,不过他作为现役军官,参加的是两个月的短期培训班。
张司的课程已经完成,水师中又有消息,说是朝廷要派遣他们巡疆东洋。
于是张司找上了张敬修,拉着他去莱州城内逛逛。
张敬修也觉得这些日子忙着水师学堂的事情,精神实在是太紧绷了,于是欣然同意和张司一起出岛。
两人乘坐水师学堂的渡船,从蓬莱岛出发,很快就抵达了莱州码头。
张敬修看着码头上千帆竟过的热闹场景,想起了自己刚刚来莱州的时候,忍不住感叹道:
“才几年的时间,莱州繁华成这样。”
张司也陪着说道:
“火长,上次《商报》搞了一个排名,现在莱州港是大明第一大港了。”
张敬修微微有些惊讶,莱州港的位置其实比起南方的港口不算太好,港口的条件也比不上宁波、泉州这种天然良港。
但是莱州港有三个优势。
首先是莱州铸币所,这是大明银元的发行中心,所有莱州港口的货币是最充足的。
其次是莱州港是北方货物的云集之地,毛线、肥皂、鲸油制品、玻璃、染布、酱油,这些新产品不仅仅在大明各地热销,也是外国商人争抢的货物。
最后就是莱州造船厂了。
莱州造船厂是大明第一座大型造船厂,由工部直接控制,技术上多次迭代升级,已经拥有了最先进的造船技术。
听说工匠们采用了所谓“标准化”的造船法,采用统一的蓝图建造舰船主体结构,这样就可以多个造船厂协作造船,每个造船厂只需要建造自己那部分就行了。
等到舰船完工后,再由专门的改船厂进行修改,比如军舰要增设炮位,商船则要多增设货仓。
谁知道两人刚刚登上码头陆地,军港那边就吹响了集结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