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想到的也只是这些,回去的路上心中一直想着潼关的情形,并且反复想着如何建设泾阳。
泾阳与潼关不同。
潼关挨着函谷关,其位置就造就了潼关的人口繁盛。
泾阳则不同,泾阳处于关中平原的腹地,四周没有能够接壤的城关。
回到县府之后,乌伯真的带来了许多米面,甚至还有一袋钱,这些都是丞相府给的。
萧何将这事都交给了曹参去整理,便开始了建设泾阳的准备。
虽说泾阳没有潼关那样的位置,也没有渭南的沃田,即便是有了白渠的灌溉,想要养好田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萧何看过此地去年的粮食收成,按照关中各县的水平来说泾阳县的粮食产出依旧是在贫县水平。
对此,萧何并不觉得这些难题会难住自己,虽说是公子扶苏调任的县丞,但此时此刻的萧何,才真正看到公子扶苏出的题目。
这个泾阳才是公子给的题。
萧何望着咸阳方向,站在泾阳县的最高处也看不到咸阳的,远望之下只能看到咸阳的北郊,在北郊一条驰道,听说这条驰道直通北方的长城。
那位叫韩信的年轻人就是从这条路去的北方。
在泾阳的这半月间,关中又下了一场秋雨,老乌除了是一个门吏,他还能做得一手好吃食。
曹参与这位老乌相处久了,才知道老乌家里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一想到当初第一次见到老乌,就看他坐在县府门前睡着,憔悴的样子,曹参一想到自己暗地里还数落过对方,还有些过意不去。
老乌是一个鳏夫,他的发妻十年前就过世了,他四个儿子已成家了,还有一个小儿子去了西北从军。
当年老乌在战场拼杀,得到了战功,才有如今的田产来养活这一大家子。
老乌说他最遗憾的事就是当年在外打仗,没能见到妻子的最后一面,现在他的儿子与他过得不和睦,每一次见面都是争吵。
老乌也只能搬到泾阳来住。
这是有关老乌的事,萧何见曹参听了这个故事最感动,他就快与老乌结拜成亲兄弟了。
咸阳,秋雨刚停歇,扶苏来到老师的家中做客。
李斯亲自为公子煮着茶水,他道:“张苍说他离不开茶了,现在臣也是如此。”
冲泡好的热茶还在冒着热气,扶苏道:“有人说北方战事或许在即,我们该增收赋税。”
李斯饮下一口茶水不言。
扶苏观察着这位老师,这一年间老师又更老了几分。
“这两年的事……扶苏谢老师支持。”
李斯道:“公子不必如此。”
扶苏又道:“今年的考卷中,我有意增添了几道赋税的题目,有人说国家庞大就需要更多的赋税养活更多的大军与官吏,还有人说国家想平稳就要减免赋税。”
扶苏又道:“赋税不能减免。”
李斯稍稍蹙眉。
“我并不是要增加赋税,而是希望赋税更合理。”
赋税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自秦一统天下以来,各地的赋税都是按照秦律征收的,此事应该说给皇帝听。
他李斯与公子在这里议论国家赋税,未免有些逾越了。
在内心中,李斯的忠心在告诫他,公子还不是皇帝。
……
PS:请个假,小张早睡一晚陪陪家人,今天暂更一章,欠着的更新记在账上,小张会努力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