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强大竞争力的仅有《局内人》。
这部电影凭借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和全明星阵容的精湛表演,曾在上映初创造了惊艳的票房成绩。
甚至打破了前几年由《新世界》保持的“19禁”电影票房纪录。
然而。
再惊艳的影片也敌不过时间流逝。
《局内人》毕竟在《喜马拉雅》开画前已经上映整整一个月了。
其日票房虽然仍能维持在榜单前列,但已显露出明显的市场能量饱和与热度下降趋势。
面对《喜马拉雅》这部携带着媒体满分赞誉、全民讨论热度、顶级制作水准与演员号召力于一身的“新王炸”,一个正巅峰,一个已显疲态。
《局内人》最终只能无奈地拱手将日票房冠军的宝座,平稳地交给了这位来势汹汹的后辈。
终于。
在无数媒体、业内人士和影迷的关注下。
票房数据被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统计出炉:
《喜马拉雅》首日(周三,工作日)
动员观影人次:40万+!(精确数字如 402,187)
……
“恐怖开局!”
“口碑变现速度惊人!”
“黄政民X姜在勋师徒化学反应引爆市场!”
“140亿韩元投资回本在望!”
“《喜马拉雅》首日 40万+,开局登顶!《局内人》让位!”
类似的标题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了各大娱乐新闻网站的头条位置,速度之快显示出市场对此数字的极度关注和震撼。
行业内通常有一个经验性的估算方法:
用首日票房数据乘以2,再乘以10,来大致估算一部电影的总票房潜力。
这个结果通常与最终的实际成绩不会相差太远。
按照《喜马拉雅》40万的首日表现来估算:40万× 2× 10 = 800万观影人次。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制作方心花怒放的数字。
要知道,《喜马拉雅》的总制作成本所对应的损益平衡点大约在 400万观影人次左右。
这意味着。
仅靠本土票房,这部电影保守预计都能净赚超过 300亿+韩元!
这还不包括:
极其可观的海外版权销售、未来长期的 IPTV/VOD点播、电视台播放权、DVD /蓝光销售收入以及后续产生的品牌联动、周边等衍生收益!
简而言之——
《喜马拉雅》不仅开局炸裂,而且按照当前走势,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大赚特赚!”
……
电脑屏幕上的实时票房数据和铺天盖地的赞誉好评,令李石勋导演嘴角咧开的弧度怎么也压不下去。
最后干脆放弃挣扎,任由笑意爬满整张脸,甚至小声地地哼起了不知名的歌曲。
黄政民和姜在勋这对师徒组合带来的化学反应实在是太棒了!
这简直是他导演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选角!
回想他上一部作品,去年那个号称“韩版加勒比海盗”的《海盗》。
虽然最终创下了极其亮眼的 866万观影人次,荣登韩国喜剧片票房冠军宝座,但那部电影的荣耀光圈,更大程度上是戴在了女主角头上。
孙艺珍凭借《海盗》一举斩获大钟奖影后,并强势入围青龙、百想影后提名,风头一时无两。
而他李石勋呢?
仅仅捞到了一个青龙奖最佳导演的提名。
在竞争激烈的忠武路这份荣誉虽不差,但距离奠定大导演地位还差着不小的分量。
但现在……情况截然不同了!
《喜马拉雅》开局炸裂的口碑和票房走势,让他真切地看到了跻身顶级商业导演行列的希望。
影片不仅口碑坚挺,更在正面交锋中,轻松碾压了由忠武路实力派新锐导演朴勋政执导、国宝级演员崔岷植主演的同期奇幻抗日大片《大虎》。
这场胜利。
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他作为导演在业内的声望、话语权和商业价值。
证明了其有能力驾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顶级制作,并且能交出叫好又叫座的成绩单。
当然。
这部电影的成功红利绝非导演独享。
演员们同样乘着这股风暴“飞升”,其中收益最大的非姜在勋莫属。
《老手》的“赵泰晤”已足够惊艳,但《喜马拉雅》的“朴武宅”则是彻底的脱胎换骨与颠覆自我!
媒体盛赞其“整容式演技”、“撑起了半部电影的戏剧张力与人性深度”。影评人和观众的双重认可,将他推向了新生代演员无可争议的顶点。
网上一片赞誉如火如荼。
圈内人士岂能没有反应?
一时间。
找姜在勋约饭的,约戏的,约……的纷至沓来。
流量就是王道,热度就是资源。
姜在勋现在的身价,已经不是当初能同日而语。
只可惜。
姜在勋的私人交际圈很干净。
核心成员只有寥寥几位:
有革命战友情谊的“赵 Line”兄弟帮成员、少数几位志同道合的同期演员、以及……他那数量“不多”的几位红颜知己。
而赵寅成、车太贤这帮“弟控”的大哥们,下意识地防着自家这个炙手可热的弟弟被别的乱七八糟的圈子拐跑。
指望他们当中间人介绍牵线?
简直是做梦。
至于找那些导演?
如果能
第235章 论“正宫”的专属福利-->>(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