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您过奖了。主要是老师这‘死’得太有感染力了。再加上郑雨盛前辈前面那场戏演得那么炸,情绪层层递进跟过山车似的,把我这后辈的戏瘾也给勾出来了,就……忍不住瞎琢磨了一下。”
果然。
一番话听得旁边的黄政民和刚走过来的郑雨盛都露出了受用的笑容。
电影的主要剧情算是拍完了。
但还需要补拍几个用于闪回的零碎镜头,因此黄政民暂时还不能算彻底杀青。
他一边任由化妆师上前小心翼翼地擦拭他额头那个逼真的“弹孔”和“血迹”,一边享受着徒弟力度恰到好处的捶肩,舒服地眯起眼:
“臭小子,手法见长啊,在希腊剧组没少给人献殷勤吧?”
“哪儿能啊。”
姜在勋手下没停,笑嘻嘻地回:“我这手艺可是独家秘方,专供您老人家的。别人想体验?得加钱!”
两人插科打诨了几句。
姜在勋看准时机,状似随意地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处:
“老师,说起来……您跟师娘当年决定自己出来单干成立SEM的时候……应该挺难的吧?”
“难?何止是难。”
黄政民轻轻哼了一声,像是自嘲,又像是怀念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你小子现在看到的都是风光,没见着当年你老师我当年连剧组门都进不去的窘迫。”
“……”
黄政民的成名之路自然不是一片坦途。
早年刚毕业时。
他揣着梦想和一身演技,面试了无数剧组,却屡屡被以“颜值不过关”、“形象不够主流”这样直白又伤人的理由拒之门外。
年轻的黄政民没有沉沦。
而是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迂回”,事后却被证明是极其明智的决定:进话剧社。
那里舞台虽小,却是淬炼演技、远离浮躁的净土。
他一边在舞台上疯狂打磨自己,一边韬光养晦,静待属于他的时机。
也就是在话剧社那段清苦却充实的日子里。
黄政民遇到了他后来的发妻,也是他事业上最重要的合伙人——金美惠。
两人的爱情没有什么没有偶像剧里动人心魄的邂逅。
没有海誓山盟的惊天动地。
有的只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涓涓细流般的平淡日常。
两个怀揣着对舞台热爱的年轻人,在排练场的汗水与欢笑中,在后台拥挤空间里的盒饭分享中,在一次次简单交谈的默契里,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
金美惠更偏向那种传统观念里的女性。
认定黄政民后,便逐渐淡出了自己也有天赋的话剧舞台。
觉得男人要搞事业,家里总得有个人牺牲,把后方照顾好。
金美惠的“退后”并非放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持和托举。
就这样。
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妻子的默默支持下,转机在2001年悄然来临。
在金美惠无数次鼓励甚至“央求”他再去尝试下,黄政民接下了那部后来成为他人生转折点的电影——《公路电影》。
他在这部电影里奉献出了颠覆性的表演。
为了贴近角色。
黄政民与真正的流浪汉同吃同住,观察、模仿、沉浸,将自身完全打碎,融入了那个边缘人物的灵魂深处。
影片中他所诠释的与另一位男主角之间那种超越世俗、违背伦理却又充满绝望挣扎的复杂情感,震撼了当时的影坛。
凭借这部电影。
黄政民一举拿下了次年青龙、大钟、釜山电影节的最佳新人男演员奖。
自此。
他才真正开始在忠武路崭露头角,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追忆往昔。
黄政民脸上浮现出复杂的感慨:
“其实后来你师娘下定决心要成立我的个人工作室,去学习艺人管理、财税法务那些枯燥的东西,都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黄政民的经纪团队缺乏系统化的资源推广意识,沟通效率也低。
凭借《你是我的命运》拿到青龙影帝的光环后,并没有立刻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剧本和顶级资源。
相反。
随着上升期的到来,如何在市场中精准定位、如何高效对接复杂项目、如何处理舆论和商业合作等等问题变得空前重要。
关键时刻。
金美惠站了出来。
“正是因为有你师娘在后面帮我处理了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后顾之忧,帮我筛选剧本、谈判合约、打理财务、维系人脉……我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到每一个角色里,一部接一部地拍,最终……才有了今天这点成绩。”
“所以……”
姜在勋仔细咀嚼着老师话里透出的辛酸与智慧:
“只有当演员真正开始亲手管理自己的命运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被外部力量裹挟着走,才能真正有底气、有空间成为角色的主人?”
这句话像是点睛之笔,道出了黄政民半生跌宕的核心。
“没错!”
黄政民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对徒弟能如此精准地抓住重点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已经超出了单纯演技的范畴。
是在思考一个演员的“生存法则”和“自主权”。
然而。
第219章 延边杀手的“钱”途末路-->>(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