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5章 启程前的拥抱与海拔课堂(月票加更2/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嗯。”

    助理立刻拖起两人的行李箱。

    姜在勋背上沉重的登山包跟在黄政民身后混在商务舱的队伍里,鱼贯走进机舱。

    巨大的波音777滑行、加速、爬升。

    最终冲进云层之上。

    平稳飞行。

    舷窗外是无边无际的灰蓝色云海。

    引擎低沉的嗡鸣成了催眠的背景音。

    ……

    飞机经停香江机场一个多小时。

    重新升空。

    机舱屏幕上显示着剩余飞行时间和前方地图。

    最终。

    客机在轻微的颠簸中降落在加德满都特里布万国际机场。

    航站楼显得老旧。

    色彩浓烈的壁画和穿着传统纱丽的妇女构成强烈的异域冲击。

    走出机舱通道。

    气温明显回暖。

    接机的人早已等候多时。

    是黄政民熟识的当地登山协会安排的向导和翻译。

    一个皮肤黝黑、笑容朴实的中年男人和一个戴着眼镜、看着有些文气的年轻人。

    “欢迎,黄先生!”

    向导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热情招呼。

    前往市区的路上。

    车窗开着。

    加德满都的风卷着尘土的味道吹进来。

    空气里混杂着柴油尾气、街头小吃的油炸气息,还有远处焚烧某种植物的烟气。

    路边色彩艳丽的建筑、衣衫褴褛的儿童、形态各异的神庙、在街道中间懒洋洋踱步的牛……

    构成一幅混乱又充满生命力的图景。

    姜在勋看着窗外陌生的景象。

    鼻翼抽动了一下——

    似乎适应得还行?

    接下来的三天。

    他们住在泰米尔区一间专为登山者提供便利的客栈。

    日程安排得很满。

    时差和近1500米的海拔双重作用下,姜在勋在第一个晚上几乎没怎么睡。

    翻来覆去,头有些隐隐的胀痛,呼吸也感觉比平时费力些。

    白天。

    黄政民带着他去拜会当地的登山协会前辈。

    坐在光线昏暗、充满酥油茶和烟叶味道的小茶馆里,听那些曾亲身经历过 2004年灾难或无数次挑战珠峰的登山者,用平静而沉重的语气讲述风雪的暴虐、缺氧的绝望、以及人在极限压力下的抉择。

    扎西则带着他们穿梭在加德满都狭窄、嘈杂、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

    辨认本地户外用品店里的专业装备。

    教他们最简单的尼泊尔语问候。

    适应这里稀薄但尚可承受的空气。

    倒时差的第三晚,头痛终于缓和。

    姜在勋在狭窄但干净的客栈小露台给李圣经和林允儿分别发去信息——

    内容大同小异。

    加德满都的街道。

    色彩斑斓的寺庙。

    和向导扎西的合影。

    报告时差基本调整完毕,明天正式启程进山。

    信号断断续续。

    林允儿的回复很快。

    文字里是标志性的温柔与关切:

    【空气稀薄,好好感受,但也别太勉强自己。】

    后面还配了一个抱着星星的小熊表情。

    李圣经的回复一如既往地实用且带着点“嫌弃”:

    【头疼还乱跑?多喝水,别傻乎乎地买路边的水喝。】

    姜在勋看着两条风格迥异的消息,手指在冰凉的屏幕边缘摩挲了一下,最终只是各自回复了一个简单的【好】。

    次日。

    从加德满都到珠峰南坡大本营所在的卢卡拉,需要搭乘那种能坐十几个人的小型螺旋桨飞机。

    飞机在狭窄的山谷间颠簸穿行。

    舷窗外是触手可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陡峭山壁。

    机舱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连黄政民都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

    抵达卢卡拉。

    海拔2840米。

    空气明显清冷稀薄起来。

    稍一活动,心跳就开始加速。

    从这里开始。

    徒步是唯一的交通方式。

    背着行囊。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跋涉。

    空气越来越稀薄。

    风也越来越硬。

    起初是沿着河谷。

    能看到奔腾的冰川融水。

    后来是陡峭的之字形山路。

    脚下是松动的碎石。

    每一步都开始变得沉重。

    海拔3500米。

    姜在勋感受到了高原的恶意。

    第一天进山时那种新奇感被取代。

    太阳穴像是被什么东西紧紧箍住。

    一跳一跳地胀痛。

    呼吸变得费力。

    姜在勋开始真切体会到黄政民口中“拉风箱一样喘气”的感觉。

    背着最基本徒步包的重量仿佛在成倍增加。

    每一次迈步都需要更深的呼吸来驱动。

    血氧饱和度仪显示的数值不断走低。

    心跳却咚咚地加速。

    如同重锤敲击着胸腔。

    “慢点。”

    黄政民的状态也好不到哪去。

    他停下脚步示意休息一下。

    “感觉怎么样?”

    “头疼……喘不上气……”

    姜在勋扶着膝盖大口喘着粗气。

    他只感觉肺都要炸开了。

    眼前的景色都开始有些发花。

    黄政从背包侧袋掏出一小罐便携氧气递给他。

    姜在勋接过来,学着旁边一个欧美登山客的样子。

    将面罩扣在口鼻上用力吸了几口。

    冰冷的、带着塑料味的氧气涌入肺部。

    那令人窒息的憋闷感稍稍缓解。

    但太阳穴的钝痛依旧顽固。

    ……

    在珠峰大本营的四天。

    是姜在勋人生中最漫长的四天。

    也是他精神上受到冲击最强烈的四天。

    白天。

    向导带着他们在营地附近活动。

    熟悉环境。

    近距离观察那些即将出发或刚刚下撤的登山者。

    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

    眼神里混杂着疲惫、亢奋、以及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帐篷外。

    有人在高反中痛苦呻吟。

    有人在为出发前的最后准备而忙碌。

    无线电里传来模糊的通话声。

    夹杂着不同国家的语言。

    夜晚。

    温度骤降到零下二十几度。

    即使裹在厚厚的羽绒睡袋里。

    寒气依旧能穿透进来。

    冻得人牙齿打颤。

    难以入睡。

    帐篷外是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风永无止境地刮过冰原。

    发出令人心悸的呜咽。

    在这种极端的寂静和寒冷中。

    人的感官似乎被无限放大。

    时间的流逝也变得异常缓慢。

    姜在勋躺在睡袋里。

    睁大眼睛看着帐篷顶。

    脑海中反复回放着朴武宅生前的影像、日记里的只言片语、以及向导讲述的那些关于山难和救援的片段。

    (恐惧……)

    (责任……)

    (对家人的愧疚……)

    (对山峰纯粹的向往……)

    (还有……那种在极限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最原始也最珍贵的羁绊……)

    这些复杂而沉重的情绪。

    以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

    此刻。

    在这片冰冷、寂静、连呼吸都奢侈的土地上。

    它们仿佛有了重量。

    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

    数日后。

    身心俱疲但某种程度“淬炼”过的两人终于踏上归程。

    车子在颠簸的碎石路上行驶良久。

    重新回到加德满都稍显“繁华”的泰米尔区。

    找到一家能顺畅上网的咖啡馆坐下点单时,久违的手机信号如潮水般涌进,各种社交软件的推送提示瞬间霸屏。

    姜在勋揉了揉依旧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解锁屏幕。

    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着,略过一堆无关紧要的新闻和应用通知。

    很快。

    他的目光被几条韩国某主流媒体的头条推送短暂地黏住了。

    一条标题异常醒目地挂在推送列表顶端:

    【少女时代 Jessica郑秀妍确认退团!】

    (郑秀妍?)

    (秀晶的姐姐?)

    姜在勋疲惫的大脑甚至花了两秒才将这名字与脑海中的人对上号。

    指尖停顿在冰冷的触摸屏上。

    新闻标题下方的预览文字飞快地滚动着:

    “因个人事业规划与团队活动产生严重冲突……”

    “公司发表声明……”

    “少女时代组合将以八人体制活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