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必须绑定CJ投资发行。
这既是绑定顶级演员的常规商业手段,更深层的则是资本运作——
将黄政民这块“金字招牌”打造成CJ极具说服力的“文化资产”,票房爆炸从而股价一路飙红,顶层的资本大鳄们顺利套现。
《喜马拉雅》正是这份战略合作下诞生的第一部作品。
CJ需要一部能引发国民情感共鸣、兼具艺术深度和商业潜力的重磅项目,而黄政民的名字就是最好的票房保证和品质背书。
在这个项目上,CJ给予了黄政民极大的话语权,尤其是在核心搭档的选择上——
他需要能与他产生化学反应、能扛住高难度对手戏的演员。
而朴武宅这个角色,黄政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想到了姜在勋。
原因无他。
一是师徒传承。
黄政民欣赏姜在勋身上那股子韧劲和不断突破自我的狠劲。
他看好这棵苗子,愿意扶一把。
这是忠武路老派艺人根深蒂固的“传帮带”情结。
二则更为现实——
姜在勋身上还带着“世越号事件”的余波。
虽然他在圈内赢得了不少真正的尊重,但主流电视台和大制作项目在选角时依旧顾虑重重。
毕竟,一个曾因“不当言论”被文化部传唤、导致代言大量流失的演员,其商业风险是制片方不得不考量的。
这种无形的“冷遇”让姜在勋在《老手》之后,能接到的顶级资源变得极其有限。
黄政民此举,既是传承,也是用自身的资源替他“补位”。
让他不至于在最该积累的时期被排斥在外。
而这样一个充满牺牲精神、代表国家荣誉的登山英雄朴武宅。
对姜在勋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既能证明演技的深度和可塑性。
又能彻底洗掉“麻烦制造者”的标签,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这不仅仅是演戏。
更是姜在勋演艺生涯的一次关键转型和救赎。
“剧本带回去。”
黄政民唇角上扬的弧度清晰可见。
他显然是很满意姜在勋的回答。
有野心才好。
登山的路,从来容不下畏缩的人。
“三天后跟我一起去尼泊尔实地感受。”
“尼泊尔?”
“加德满都待几天,然后去珠峰大本营转转,吸两口稀薄空气,看看真正的雪山。感受一下,站在那种地方的人脑子里想的到底是什么。”
“明白!”
黄政民掐灭了烟头,摆了摆手:
“行了,三天后机场见,去吧。”
“您好好休息。”
姜在勋拿起剧本深深向朝他鞠了一躬。
……
当晚的《好日子》杀青宴设在弘大新开的一家烤肉店。
长条烤桌排开。
炭火旺盛。
肉香混合着烧酒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酒杯碰撞声、谈笑声、烤盘上滋滋作响的油爆声交织在一起。
热闹非凡。
权赫灿导演红光满面地发表着感言。
金智媛坐在姜在勋对面。
偶尔目光交汇,她也会笑着举杯示意。
然而但姜在勋的注意力早已分成了两半。
一半应付着眼前推杯换盏的热闹,另一半却像是提前浸入了那剧本描述的零下几十度、空气稀薄的冰雪世界,耳边回响的仿佛是风刮过冰壁的呼啸。
这也导致他象征性地吃了点东西,最终在金大元的掩护下,以“明天还有工作安排”为由,早早起身向导演和主创们告辞。
权赫灿导演理解地拍拍他的肩膀:
“辛苦!期待《好日子》上线!下次再合作!”
“谢谢导演nim!”
姜在勋再次鞠躬,拎着那份被他特意提前给李圣经打包的烤肉离开了喧闹的烤肉店。
……
烤肉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首尔的霓虹次第亮起,将归家的车流染成一条条流动的光河。
车子驶入圣水洞熟悉的街道。
最终停在那栋五层公寓楼下。
楼道里的声控灯应声亮起。
昏黄的光线笼罩着狭窄的楼梯。
“咔哒。”
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客厅的灯亮着。
电视里正播放着夜间新闻。
李圣经窝在沙发中央。
刚沐浴过的皮肤在灯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
两条修长笔直的腿随意地搭在沙发扶手上,像两段上好的白玉,膝盖处微微泛着健康的粉红。
听到开门声。
她抬眼看了过去。
视线先是落在姜在勋脸上,随即滑向他手里拎着的、印着烤肉店Logo的白色塑料餐盒。
然而,姜在勋刚把烤肉餐盒放在茶几上。
可下一秒。
那只搁在沙发边缘、还沾着点水汽的脚丫,毫不客气地直接踹向他腿侧。
力道不大。
但表达的意思却无比精准——
拿走。
姜在勋被她踹得晃了一下。
低头看了看自己裤子上那个浅浅的湿脚印,又抬头看看她绷着的小脸。老老实实地弯腰拿起那个还温热的锡纸包,转身走向厨房冰箱。
等姜在勋再回到客厅时。
手里除了《喜马拉雅》剧本,还顺带从自己房间拖出了笔记本电脑。
开机。
屏幕亮起幽蓝的光。
打开浏览器。
手指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
屏幕的光映在姜在勋专注的脸上。
他先是搜索“朴武宅”的名字,点开百科页面,接着又输入“2004珠峰山难”、“朴武宅纪录片”等关键词。
网页加载。
一张张黑白或彩色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
皑皑雪山,穿着厚重登山服的背影,朴武宅生前坚毅的面孔,还有那张著名的、在营地里拍摄的众人合影。
他点开一个视频链接。
是MBC的纪录片《喜马拉雅的约定》片段。
风雪呼啸的声音立刻从笔记本扬声器里流泻出来。
姜在勋立刻伸手调小了音量。
但目光依旧紧紧锁在屏幕上,眉头微蹙,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和投入。他甚至还用手指在触控板上划拉着,试图放大画面中登山者面罩下的眼睛细节。
李圣经的目光不知何时已经从电视上移开,落在了姜在勋专注的侧脸上。停留片刻,又缓缓下移,最终定格在他手边那本白色封面的剧本上。
她没出声询问。
也没打扰他。
只是身体微微前倾,伸长手臂,极其自然地越过姜在勋面前的矮几边缘,用两根手指捏住剧本的边缘,把它轻轻拖到了自己面前。
姜在勋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搜索里。
对她的动作毫无察觉。
李圣经看得不快。
偶尔遇到大段描述性文字或场景环境描写会跳过。
窗外的风吹动阳台纱帘,送进一丝初秋凉意。
电视机里。
新闻女主播正在播报国际汇市的最新动态。
茶几前的两人——
一人沉浸在生与死的搜索里。
一人安静地翻阅着一场真实的风雪悲歌。
电脑键盘啪嗒的敲击声与纸张翻页的沙沙声交织在安静的客厅里。
成了这个夜晚最安稳的背景音。
不知过了多久。
笔记本屏幕的光线暗了下去。
姜在勋的眼皮开始沉重地往下耷拉。
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的疲惫感加上酒精的余韵终于汹涌地反扑上来。
他头一点一点,努力想保持清醒,却终究抵不过困倦的侵袭。
最终。
脑袋一歪。
轻轻地靠在了沙发靠背上。
呼吸变得均匀而绵长。
一旁。
李圣经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才无声地站起身。
她先小心地合上了他的笔记本电脑屏幕。
然后,回屋拿出薄毯。
弯腰展开轻轻地盖在了姜在勋的身上。
小心地掖了掖他肩膀处的缝隙。
做完这一切。
李圣经站在原地又静静地看了他几秒。
最终。
她赤着脚转身,悄无声息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
接下来的三天。
姜在勋的生活被彻底压缩成了两个点——
公寓的书桌和圣水洞附近的健身房。
书桌上摊开的《喜马拉雅》剧本从未合拢过。
旁边散落着打印出来的朴武宅生平资料、珠峰攀登路线图、从网上下载的《喜马拉雅的约定》纪录片截图,甚至还有几本关于高海拔生理学和登山基础知识的书籍。
他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在剧本上密密麻麻地做着标注,朴武宅的每一句台词旁边都挤满了小字注释——
动机、情绪转折、潜台词、甚至细微的肢体反应建议。
废纸篓里塞满了揉成团的草稿纸,上面是反复书写的角色内心独白和场景情绪分析。
他几乎忘记了时间。
客厅餐桌上李圣经留下的食物常常放到冰凉才被匆匆扒拉几口。
睡眠被压缩到极致。
只有去健身房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时,他才短暂地从那个冰封雪埋的世界里抽离出来,用肌肉的酸痛和汗水的冲刷来抵消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时间在废寝忘食的钻研和高强度的体能储备中飞逝。
转眼到了9月11日下午。
窗外天空澄澈,阳光透亮。
尼泊尔之行近在眼前。
姜在勋合上厚重的资料,揉了揉酸涩的眼角。
忽然想起另一件事——
林允儿工作那么忙……
三花猫还好吗?
不知怎的。
临行前,他还是想亲手摸摸那团暖乎乎、毛茸茸的小东西。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林允儿的号码。
铃声响了几下才被接起,背景音有些嘈杂。
“在勋?”
林允儿的声音隔着电波传来,伴随着她跟旁边人轻声说“请稍等我一下”的背景音:
“怎么了?”
“我
第134章 杀青与新戏、圣经与允儿【月票加更1/3】(9K)-->>(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