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新政一事落幕后,不少能臣被牵连暂时外放到了地方上去,晏殊并未参与新政,或者说反而是反对者,但也是在庆历四年时被外放出去的。
但现在出了朱砂一事,宗室和外戚,勋贵又开始蹦跶了起来,赵祯需要召回一些老臣帮自己稳定局面。
晏殊资历深,威望高,且精于典章制度,正是合适人选。
赵祯听完道:“同叔办事,朕向来放心,河南乃腹心之地,同叔镇抚有功,朕召卿回来,是欲以卿为枢密使,参知政事,中枢诸事繁杂,还需卿这等老成之臣坐镇。”
晏殊闻言躬身道:“臣才疏学浅,恐负官家重托,然既蒙官家不弃,臣定竭尽驽钝,以报君恩。”
赵祯当初因为晏殊没有秉笔直言,对他生母不敬的事情,才借故发挥,将其贬黜,如今不满也早就淡了,再加上前阵子因为张璃溪一事而释然,见晏殊如此,也不吝拉近彼此关系,以示看重。
“……就是如此,朕也未曾想过,这织机稍加改动,竟能有如此效率,实在惊人。”
赵祯讲得自然是殷灵毓那改进的织机,但也的确是真心话,他现在还忙着想办法推广应用这新织机呢。
这近似于拉家常的话题,虽然涉及政务,却频频提及两个女儿,尤其是殷灵毓,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天佑大宋,降此麟儿!”
晏殊听后立刻由衷赞道:“小殿下聪慧仁孝,实乃官家之福,社稷之祥,臣……可否厚颜,请官家允准,容臣拜见两位殿下?一则为殿下安康贺,二则……臣亦好奇,是何等灵秀人物。”
赵祯闻言,更是开怀,笑道:“同叔何必客气?你乃朕之旧臣,亦是她们的长辈,见见何妨。”
随即吩咐内侍道:“去知会贵妃娘娘一声,去寻两位殿下过来,就说晏相公回来了,想见见她们。”
晏殊垂眸,指尖微动。
官家主动开始和他分享自己的家事,本身就是一种放下身段的亲近和看重,这他其实不意外,但官家却又频频提及那位小殿下
第十一章 祝愿-->>(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