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梭和新式纺纱机,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了生产力提升带来的变化。
    一个人就能创造之前六七个人才能创造的价值。
    如果家家户户都采用这种新式机器,那将有大量劳动力富裕。
    朝廷就能将多余的劳动力,引导向其他方向。
    比如开垦更多的土地,比如修筑驰道,比如……
    亲眼见证带来的冲击力,比任何语言都要大的多。
    此时他也终于理解了,马钰那节课的深意。
    看着快速纺纱织布的织工,他心中默默的道:
    “咱终于看到,养活几亿人口,度过寒冷期的希望了。”
    然后他又想到了马钰。
    之前这小子说他先学的广博,什么都懂一点只是了解不深,当时咱还当他是吹嘘。
    没想到竟然连工匠技艺都懂。
    看来他也并不全是吹嘘。
    就是不知道,他还掌握着多少这般高超的技艺。
    想到这里,他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恨不得立即将马钰喊回来,然后关在小黑屋里,将脑子里的东西都写出来。
    亲自验证了新式机器的真实性,朱元璋没有耽搁,立即下旨全国普及。
    “咱要在最短的时间,让天下百姓都能用到新式机器。”
    一开始群臣还觉得皇帝一惊一乍的,不就是改良机器吗?
    有必要这样大惊小怪吗?
    然而当他们亲眼看到新式机器的效率,也同样震惊了。
    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何会如此急切了。
    同时对改良出这两种机器的马钰,也不禁刮目相看。
    就连儒生们,都觉得这两样发明利国利民,应当予以表彰。
    儒家只是抨击奇技淫巧,对农具一类的发明创造,那是非常重视和鼓励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蒋如风入宫汇报道:
    “陛下,席真人和道衍大师已经请到。”
    朱元璋正忙于推广新式纺织机器,暂时没空去见两人,而且他还有别的打算。
    “好生招待他们,但不要让他们离开密室。”
    “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汇报给咱。”
    蒋如风深知不多看不多问的原则,立即领命离开。
    ——
    席应珍、道衍师徒俩就这样被关在密室里,因为不见天日,渐渐的已经失去了时间概念。
    只能根据送饭的规律,来推算时间。
    席应珍是真的做到了,既来之则安之。
    每天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还让人找来道经每日研读。
    就好像是在自家一般。
    道衍也想如他这般,一开始确实学的像模像样。
    可是没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
    先是烦躁,然后坐立不安,到最后连经书也看不下去了。
    一直试图寻找线索,尝试和送饭的人交流套话。
    席应珍默默的看着这一切,什么都没有说,每天依然如故。
    直到有一天,道衍是在忍不住了,问道:
    “老师,您真的就一点都不担心?”
    席应珍淡淡的道:“到了我这个年纪,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吗?”
    道衍顿时不语。
    已经七十九岁的老人,什么都见过了,也什么都看开了。
    早已经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
    又有什么事情值得他害怕的呢。
    可道衍不同,他还年轻,关键是他还有无数的抱负理想未能施展。
    无法做到坦然面对死亡。
    席应珍忽然叹气说道:“现在知道我为何要强压你了吧?”
    道衍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提这一茬,然随即反应过来,双手合十道:
    “老师深意,弟子终于能明白几分了。”
    席应珍将手中的经书递给他,道:“明白了就随我再读一读经书吧。”
    “或许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为你上课了。”
    道衍心中一沉,深吸口气道:“是,请老师教导。”
    之后师徒俩就在这密室里,上起了课。
    随着时间流逝,道衍浮躁的心渐渐的开始平缓下来。
    虽然还是做不到席应珍那般云淡风轻,却已然能控制情绪,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判断。
    蒋如风每天一次,将密室里发生的一切告诉朱元璋。
    对于席应珍的泰然,朱元璋非常的佩服,不愧是得道高人。
    对于道衍的心态变化,他也给予了高度赞赏,名师出高徒啊。
    也就在这个时候,锦衣卫传来消息,马皇后一行人已经启程返回应天。
    朱元璋终于决定,是时候见一见师徒二人了。